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太空夢起飛1 / 兆元銀河商機崛起 科技部長吳政忠:台灣不能錯過

2021/7/17 09:19(7/17 16: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億萬富豪布蘭森冒著受傷和死亡威脅,帶著兒時對星星的夢想,遨遊太空俯視地球家鄉。台灣太空發展法今年5月誕生,製造起家的台廠眼光轉向頭頂上天空,台灣與太空的距離,從此不再遙遠,「星」產業夢想起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7日電)7月12日這天,全球目光彷彿投向外太空,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成功登上太空,完成歷史上人類首次太空旅行。他甚至對夢想家喊話,「如果我們能做到,想像你也能做到」。

過去只有萬中挑一、多年專業訓練的人員才能登上銀河,如今,太空世界正卸下神秘面紗,從國防、科研領域一步步邁向商業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也沒閒著,蹲著馬步準備卡位新商機。今年5月底立法院通過「太空發展法」,宣告政府帶頭衝刺新領域。

主導立法的科技部長吳政忠接受中央社專訪,他回顧當初會推動立法的原因是在2019年,那時自己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派員到美國SpaceX參訪,當時就知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星鏈計畫(Starlink)是玩真的,低軌通訊衛星更是一個新興的、未來10年蓬勃發展的產業,直言「台灣絕不能錯過這班車」。

他分析,低軌通訊衛星軌道高度在2000公里內,距離地球較近,衛星體積小、涵蓋範圍較小,需要多顆衛星形成「組網」。SpaceX的星鏈計畫中,一個組網可能規模大到千顆衛星,才能維持不間斷、覆蓋全球的通訊網路服務。

相比於大顆、少量的同步軌道衛星,一用就是10到15年,台廠切入有難度,反觀低軌通訊衛星壽命可能只有2到4年,每幾年就要重新遞補新的衛星上去,避免組網網路產生缺口,進而帶動商機。

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補充說明,低軌衛星讓市場進入門檻、成本都比同步軌道衛星來得低。

萬物聯網趨勢推促 台廠跟搭全球太空星鏈

吳政忠表示,歐美科技大廠都在追求物聯網世界,低軌衛星將是促成萬物聯網的重要環節之一,科技巨擘SpaceX、亞馬遜(Amazon)、英國通訊商OneWeb都爭相投入布局。

也就是說,太空領域過往是強權國家展示大腕科技肌肉的競賽場域,現在開始逐漸跟民生息息相關,型態改變之下,對於產業而言,進入門檻相對容易。

為了搭上這班「不能錯過的列車」,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宣示太空產業成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吳政忠說,太空發展法也是對國際宣示台灣發展太空的企圖心。

攤開法案,除了明定科技部作為主管機關外,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也將升格為專責行政法人,協助推動太空發展業務。法案主要規範火箭發射場域、太空活動申請流程外,科技部也會跟經濟部與相關部會,鼓勵民間投資太空產業、協助產業與國際接軌、培育人才等。

吳政忠表示,將會儘速訂立4項子法,並預計立法院下個會期就會送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言談中看得出來「推動太空事務不能等」的心情。

盤點當前台灣產業能量,金屬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台灣在2019年太空領域相關行業細項銷售額總計約新台幣1138億元,業者共898家,主要是提供地面設備零組件為主,例如天線、通訊模組、電源供應器、相關線材等。

不過多數業者不是以太空產業為本業,只是產品能同時供應給太空產業,因而少量交貨給太空中心或國外採購商。

台灣目前已經有十幾家廠商切入美國SpaceX供應鏈,像是台揚、穩懋、金寶等,切入地面接收設備與零組件。

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分析,這波主要由SpaceX帶起的低軌衛星商機,元件可能3到5年就要換一套,「就像手機幾年換一代的概念一樣」,加上衛星整體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場變大、門檻變低,不少廠商明顯比過去有興趣。

擺脫單一零組件思維 系統整合價值大進補

銀河商機看似有機會抓住,但是眼前障礙尚待突破,由於台灣沒有低軌通訊衛星的生產經驗,科技部與經濟部今年正式啟動B5G(Beyond 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4年投入新台幣40億元,目標2025年可以發射台灣首顆自製低軌通訊衛星,產業從中練功,累積經驗與技術。

余憲政認為,隨著低軌通訊衛星技術愈趨成熟,台灣廠商除了切入地面設備外,還有機會突破2道關卡。

第一,過去廠商要打入衛星本體製造有難度,但現在如果可以原本商業或工業規格再進一步升級、經過太空驗證後,廠商也有機會做出太空級元件放到衛星本體上。

歐美大廠目前製造衛星部分,仍是購買元件、設備後自行組裝。余憲政認為,如果未來產業愈加成熟,可能延伸出低軌通訊衛星組裝服務與專業代工,屆時,台灣廠商也有機會進一步發展系統整合能量,讓元件組裝成系統後再銷售出去,附加價值也有望再升級。

根據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 SIA)統計,2020年全球衛星產值約2706億美元,可以分成衛星製造、發射、地面設備、服務四大類。以衛星地面設備產值最大宗,占比達5成,其次為衛星服務產值約4成3,衛星發射與服務加總不到1成。

吳政忠指出,台灣擅長零組件,在打入地面設備有優勢,如何提升做到系統,也是產業轉型時的重要訓練。這塊上千億美元大餅,隨著衛星數量增加,市場持續擴大,台廠如何發揮優勢,科技部正加足馬力實現中。(編輯:潘羿菁)11007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台灣太空夢起飛2 / 太空中心擔任領頭羊 擴大驗證能量強化技轉
172.30.1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