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AI打破空間限制 幫醫生聽見肺炎的聲音

2020/3/26 21:47(3/26 23: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6日電)疫情升溫,醫護人員如何保存戰力也成為各國防疫關鍵。聿信醫療團隊結合AI與電子技術,打造「AI連續輔助聽診系統」,讓醫生隔空診斷病人,減少感染機會,又能改善療法。

科技部今天公布「台灣10家最酷科技新創」,聿信醫療也獲選其中。隨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爆發,聿信開發的「AI連續輔助聽診系統」可遠端掌握患者肺部呼吸情形,已應用在台灣北部醫學中心與美國加州醫學中心。

傳統聽診器約300公克,醫師必須與病人面對面才能聽到呼吸狀況,但疫情期間,如果醫師穿上隔離衣,耳朵被蓋住就無法聽診,長時間身在病房,也會提高醫師被感染風險。

這項「AI連續輔助聽診系統」,讓醫護人員把貼片貼到病人胸口偵測呼吸狀況後,透過僅13公克的微型聽診器與貼片,連上能跑得動AI技術的手機,就能離開病房,讓儀器完整紀錄呼吸聲,把資料傳送給另一個空間的醫師做診斷。

系統在台大醫學院及亞東醫院的臨床研究中,已證實能正確監測呼吸速率、氣喘音、痰音、囉音等肺部異常音,幫醫護人員進行早期診斷。

聿信醫療共同創辦人、現為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兼任主治醫師的許富舜表示,目前系統應用在一般的呼吸照護病房與麻醉手術中,除了肺炎病患外,連續呼吸監測在非插管麻醉手術,也是醫療準則中的重要要求,可以降低手術意外事件的發生機會。

背後原理奠基在過去醫院臨床測試中,系統記錄下1800人次的「呼吸聲音資料」,團隊延攬2位主治醫師、5名呼吸治療師全職參與,協助做「資料標記」與AI訓練,判斷哪些呼吸聲「異常」。之後當儀器記錄病人呼吸聲後,跟既有資料做比對,幫醫師調整療法。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許富舜表示,如果肺部情況惡化時,醫師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馬上透過病人呼吸聲了解即時病況,「決定要做氣切或是不要提早拔管,調整治療決策。」

目前,團隊共有18名全職員工,系統的抗噪聽診器也在今年2月取得北美專利。(編輯:林孟汝)10903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