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黃翊開發AI舞監 新技術可用於捷運巡軌
(中央社記者洪健倫台北25日電)編舞家黃翊參加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與團隊合作開發人工智慧舞監,捕捉表演者動作的瞬間,工研院成員表示,團隊為此開發全新硬體與技術,將來也可用於捷運巡軌工作。
為促成國內科技研究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讓藝術與科技交互激盪創新思維,文化部委託工研院執行「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今年3月徵選出3件創新實驗計畫,由藝術家李文政(「拚場藝術撞擊」計畫團隊)、邱杰森(「森嵐工作方圖」團隊)及編舞家黃翊獲選。
工研院昨天與今天在松山文創園區以「科技藝術與它的產地」為主題,辦理期末成果發布會,由工研院團隊及3組藝術家共同分享進駐心得和收穫。
黃翊與工研院「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進行「靈魂的標本」與「生理感測」計畫,除了透過高精密度掃描與3D列印技術,為舞者製作「靈魂的標本」,更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開發「AI舞監」,以更高的精準度,協助真人舞監辨識表演者動作的關鍵瞬間。
AI實驗室代表在導覽時表示,「AI舞監」運用的核心技術,原用於辨認產線成品良率,但因為舞台光線不像廠房充足,讓團隊必須開發新硬體與技術,以達到藝術家需求。而這次開發出的技術,未來也能應用於捷運系統的巡軌工作,協助工程人員在黑暗中辨識軌道螺絲鬆脫與否。
李文政「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有劇場服裝設計、舞者參與,並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的醫療輔具技術合作。運用3D列印搭配輔具開發技術,不但為傳統大神尪打造前衛造型,更力求大大減輕神偶重量,降低舞者承重與受傷風險,也啟發科研人員思考將醫療輔具結合服飾產業,進行高端客製化的可能。
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計畫,與工研院「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合作,運用3D繪圖建模與生物辨識等技術,重新建構似真非真的眷村地景,藉此探討人、空間與回憶的關係。邱杰森對影像質感的獨特堅持,也打破新媒體部門以追求3D影像的細緻為終極目標的觀念。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工研院身為國家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讓科技人的技術力與藝術家的原創力交流,對科技人也有助益,希望藉此促成新型態的文化科技產業。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則表示,台灣研發能量強大,希望藉此計畫的示範,鼓勵更多民間業者開放工作室,開創數位科技新領域。文化部與文化內容策進院也將依文化基本法,持續促成藝術與科技跨域合作,和各界共同前進。(編輯:張雅淨)1081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