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同性生殖成真 科學家讓一對母鼠孕育後代

2018/10/12 13:56(10/12 15: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東京12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科研人員藉由新穎的技術,調整幹細胞以移除特定基因,成功讓一對母鼠繁殖出具生育能力的幼鼠。

這項研究的主要意涵現階段仍屬理論,卻有望改進複製哺乳類的現有技術,甚至最終讓同性伴侶未來能不必借助第三方,也能擁有自己的親身骨肉。

雖然之前已有科學家試圖以其他方法進行同性生殖,但今天發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的這項最新成果,是首次有團隊以移除特定基因方式成功進行這類實驗。

但儘管研究團隊能成功讓一對母鼠繁殖出具生育能力的後代,且牠們的後代也產下後代,但讓一對公鼠也達成目標卻尚未成功。由一對公鼠繁殖出的幼鼠僅2天就夭折。

雖然許多物種不必以雌雄交配的方式繁衍後代,但同性生殖似乎仍是相關領域中,較不尋常的研究主題。

爬蟲類、兩棲類及魚類等物種可透過單性繁殖,哺乳類的繁殖過程則更為複雜。這次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周琪告訴Cell Stem Cell期刊:「我們對為什麼哺乳類只能進行有性繁殖感興趣。」

這項研究主題也不免觸及棘手的道德議題,過去有研究涉及基因編輯及新繁殖方式時,便引發外界憂心類似實驗是否終將應用於人類。

在繁殖過程中,哺乳動物多繼承分別來自父母的兩組基因。但一小部分稱為「銘印基因」(imprinted genes)的基因,只來自父母其中一方,另一方的銘印基因則處休眠狀態,並於繁衍過程中「關閉」。若這種「關閉」過程未正常運作,後代可能會出現異常甚至死亡。

一對同性的後代會因繼承兩套銘印基因而有風險,因此本研究的另一共同作者胡寶洋表示,這項研究使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這種細胞類似「原始生殖細胞,即卵子和精子的前體」。

團隊接著再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刪除「銘印區域」,以有效模仿正常繁殖過程中的「關閉」過程,進而完成這項劃時代的同性生殖實驗。(譯者:鍾佑貞/核稿:陳亦偉)10710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