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梅花鹿啃光樹苗吃農作 生態與產業發產陷兩難

2021/2/12 10:4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育瑄、蘇龍麒台北12日電)在民眾認知裡珍貴、可愛的梅花鹿,卻是農民的惡夢。屏科大野保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梅花鹿的問題是分布不均,特定區域的族群數量過多,危害到珍貴的生態系、造成農損,當務之急是減緩族群成長速度,爭取找到解方的時間。

許多民眾覺得可愛,在很多農場都搶著餵食的梅花鹿,在恆春半島卻成了農民的噩夢。出身屏東的民進黨立委周春米說,梅花鹿過去在墾丁國家公園復育後野放,恆春半島的恆春、滿州、牡丹都有牠們的蹤跡,預估野外至少有1500隻梅花鹿,但只要少少幾隻梅花鹿,一夜之間就可以吃光整片黑豆田,梅花鹿雖然好可愛,但農民卻恨之入骨。

針對梅花鹿造成的農損,農民可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補助設置墾管處提供的圍網與其他防治措施,墾管處也修正梅花鹿致農業損失補助作業要點,補助設置防制措施後,仍受梅花鹿所致農業損失的農民。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目前梅花鹿對墾丁週邊地區森林與農作物的危害,並非是族群總數過多,而是族群分布不均使然,因為野外梅花鹿的族群數量約在1500隻上下,依舊是瀕臨絕種的狀態。

裴家騏說,族群密度高勢必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墾丁梅花鹿在每100公頃可以超過100隻,但在日本,只要每百公頃的梅花鹿只要約5至10隻,就會對森林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屏東墾丁目前從水蛙窟往北邊一路到港口溪,都是梅花鹿的高密度聚集區。

裴家騏說,就他的觀察,未來十幾年內,梅花鹿的分布範圍會持續擴大,但主要還是會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增長,國家公園外的區域較少、分布面積也不連續,造成的農損也比較少,因此要解決的環境衝擊問題也是在國家公園裡。

梅花鹿密度過高,會危害同樣瀕危的其他物種,位在恆春鎮社頂地區的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首當其衝,根據林務局自然保育網的資料,這是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並分布有象牙樹、黃裳鳳蝶等珍貴動植物,梅花鹿也是在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成功復育的物種之一,卻也對當地生態系造成危害。

裴家騏指出,梅花鹿會吃掉幼苗、造成地表光禿,使得樹林無法更新,但樹也會老、會死,如果沒有小樹長大,樹林範圍就會逐漸萎縮變小。

至於對梅花鹿的防治措施,裴家騏指出,因為問題是族群聚集密度過高所引起的,因此解決手段之一是將梅花鹿遷出原地,並搭配將特定區域圍起來的防線,以現階段來說,這可能是應急的手段,但做法較極端,因為要把梅花鹿驅離原地。

裴家騏表示,這個方法困難度不高,需要花錢做,也已有相關研究成果與標準作業流程(SOP),小面積的短期作物可以使用電圍籬,便宜但只能持續幾個月,而且有環境限制,比如颱風季就無法使用;長期作物則以固定圍籬為佳,因為續航時間長,成本可以分攤,但確切情況還是要農民依據作物和種植條件來決定。

裴家騏認為,目前是因為沒有針對梅花鹿的防治措施才有困擾,所以另一種作法是控制族群增長的數量,例如使用免疫避孕疫苗,降低梅花鹿短期的繁殖力、減緩族群成長,爭取時間了解梅花鹿的行為模式,及發展出危害防治方法。

裴家騏解釋實驗中的避孕疫苗,疫苗目的是讓梅花鹿在2、3年內無法懷孕、降低生育速度,而非絕育;目前疫苗在圈養的梅花鹿實驗中已證實有效,但若要在野外使用,還需考量到野外能達到的注射率,若是只有1、2成,能否有效減緩族群增長速度尚且存疑。如果需求的接種比率高,就需將現行的注射疫苗改成口服式,提高梅花鹿接觸到疫苗的機率。

除了可愛的梅花鹿,台灣原生種代表的台灣獼猴,也是令農民頭痛的動物。周春米說,台灣彌猴最常出沒在果園,屏東盛產的芒果、火龍果等,因為甜度很高,都是台灣獼猴的最愛,往往到處摘、到處咬,咬過一口就丟,讓農民苦不堪言。

周春米說,台灣獼猴雖然在2019年已經從保育類動物移除,一般農民在生計與人身安全危險下可以射殺,但農民都不願意傷害台灣獼猴,目前多是透過政府補助裝設電網的方式,來防止台灣獼猴入侵,但裝置電網的費用昂貴,農民也是叫苦連天。

民進黨在高雄柴山區的立委趙天麟表示,柴山是台灣獼猴的棲地,獼猴與中山大學、當地居民、登山遊客為共生關係;這幾年獼猴因為數量增加,造成搶食或攻擊登山客的情形,當地居民也常被侵擾,但獼猴數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民眾餵食,他們就發現,有民眾會定期到柴山上喂食野狗與獼猴。

趙天麟強調,自然界對族群數量本就會淘汰與控制,餵食行為反而造成獼猴數量超過環境容許值,餵食者或許覺得自己在做愛心,實際上卻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當獼猴數量超過環境負荷,只能搶食民眾,必然造成更多人猴間的嚴重衝突。

如何與台灣獼猴一同打造共生環境,趙天麟指出,這是大哉問,有人建議可以遷居或結紮獼猴,但這不符合生態教育,他也對可行性存疑;他認為主管單位或許能設立巡邏員,密集查緝非法餵食行為,或提供獎金請民眾協助檢舉,也可透過活動教導大眾餵食行為會破壞環境。

趙天麟說,儘管這都是小細節,卻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否則餵食者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台灣獼猴的問題就無解,應該讓獼猴回歸應有數量,只依賴山林能提供的食物。

裴家騏指出,台灣獼猴的問題可分為兩類,一為遊客餵食造成的脫序行為,二為獼猴對農園造成的損失,前者是人為引起,因此只要管理人類的行為就可以解決,在農業損失方面,政府近年的作法是推動電圍籬,但電圍籬為日本針對獼猴問題設計,與台灣獼猴的行為模式不盡相同,防治作為還是需要依動物行為模式而定。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裴家騏表示,獼猴在台灣的數量不少,過往被列為保育類的原因,是評估有人在抓猴子當寵物、燉猴膠,台灣推動以電圍籬防治獼猴危害農作物已有5、6年,應進行整體評估,檢討實際效果與適用範圍,以及若是有不適用的地方該如何處理,推行滾動式管理的精神。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說,台灣獼猴是本土唯一的靈長類動物,雖然已經從保育類動物被移除,農民在危害農作或生命的狀況下,可以人道處理,但林務局還是多以輔導農戶架起電圍網的方式處理,可有效提升3至5成的收穫,目前在台東東河登仙橋嘗試推行抓野生台灣獼猴來絕育,效果也不錯。(編輯:蘇龍麒/楊凱翔)11002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