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打造鋼鐵人 軍方:感知技術不會打折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30日電)為降低官兵作業負擔,國軍效仿美軍研製外骨骼系統,立法委員今天關切核心感知技術是否打折,軍備局、中科院均強調,相關預估及感知技術不會刪除,會按照既有規格建立技術,同時與其他廠商學校合作。
外骨骼動力服為新一代軍備概念,美軍海豹部隊已開始使用,官兵穿戴後,可增加負重能力與肌耐力,可用於搬運砲彈等用途。
青年日報日前報導,美國研發的「機器外骨骼」裝備,已在西元2018年秋天交由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進行實地測試。由於士兵負重進行攀爬動作時,會對背、髖、臀帶來傷害,並大幅耗損肌耐力與肌力,機器外骨骼能將重量轉移至外骨骼上,減少傷害。
無獨有偶,國軍也將進行外骨骼系統研製。根據民國110年預算書,軍備局編列109年至112年、共新台幣1億6900萬元持續預算,進行「肌耐力增強型動力外骨骼系統」研製與驗證,其中110年預算為4000萬元,預計112年研製完成。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審查國防部110年預算,立委關切研製進度。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詢問,外骨骼總預算超過1億元,國內技術水準是否足夠,若只是用於搬運重物,卻缺乏感知技術等預測官兵動作的能力,此預算是否執行有待商榷。
軍備局長房茂宏中將表示,會依照立委指導,要求中科院在整合時要按原計畫執行,不能修改計畫;中科院長張忠誠則強調,外骨骼動力服的預估及感知機制並沒有刪除,會按照既有規格建立技術。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呂玉玲最終裁示,相關預算凍結1000萬元,待提出書面報告經同意後始得動支。
軍方日前透露,此計畫已整合產、學、研等單位成立聯合研發團隊,藉此發展及突破關鍵技術,並藉由國內領導廠商共同推動產業垂直整合,預計112年將進入成果產出階段,屆時也將落實發展軍事應用,以及技轉民間的目標。
軍方列舉,產界包括緯創醫學、盟立公司、台達電、上銀科技;學界包括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台灣科大、中原科大。
軍方表示,外骨骼系統能提高官兵負重能力,減輕長時間的肌力負荷,可運用於裝備、彈藥搬運、重機具操作及戰場傷患救助等,提升作戰效益;外骨骼應用軍事用途必須具備輕量化、反應迅速及高效儲能技術等,與一般醫療及工業用不同,現階段僅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少數國家擁有這項最新技術,而外骨骼在國際市場均未對外銷售釋出,台灣仍無法透過國際市場獲得這項技術。
軍方指出,此計畫關鍵技術包括「骨骼結構」、「控制技術」、「續航儲能」、「人機整合」。控制技術部分,外骨骼要與人體肌肉反應一致,延遲將導致舒適性下降、造成肢體受傷;人機整合部分,外骨骼將由薄型馬達配合減速機來達成模擬器製作連續出力的馬達,關鍵技術由中科院籌建測試驗證實驗平台,建立國防、工業、救災使用情境的模擬,以執行硬體迴路模擬與人機整合評估。(編輯:蘇志宗)10911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