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兩岸民間對立升高 影視節目幫大陸民眾瞭解台灣

2020/5/16 12:21(5/16 20: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16日電)近期兩岸民間對立情緒高漲,學者戴瑜慧說,台灣社會應強化認識中國、理解對岸複雜多元。台灣影視作品近年頗受大陸民眾青睞,值得加強作為,讓大陸民眾認識「官宣」外的台灣。

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來自韓國女團台籍成員周子瑜因在節目上舉中華民國國旗,而被赴陸多年的藝人黃安舉報為「台獨」;之後,導演戴立忍也被指「台獨」而慘遭換角。自此開始,許多藝人陸續陷入「被台獨」的漩渦中,令台灣民眾大為不滿。

不滿的情緒,很快就轉為恐懼。2017年3月爆發了周泓旭共諜案,幾天後,台灣NGO工作者李明哲入境中國後失聯,隨後被控「顛覆國家政權罪」,至今仍身陷囹圄。

到了2019年,恐懼再轉為憤怒。對香港「反送中」抗爭的同情,讓台灣社會轉為出現強烈的反中情緒,而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將兩岸民間的敵對情緒推至高點。近期中原大學要求副教授招名威就不當言論致歉的風波,再度引起兩岸網友的激辯。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戴瑜慧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分析,這樣的敵意螺旋反映出,所謂的公共領域已經窄化為「同溫層」,對事物缺乏共同的認識,簡單粗暴的二分立場,認為同溫層的意見就是真理,不同意見就是錯的,很難進行細緻理性的討論,「而中國事務,又是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她認為,這樣的情緒其來有自。長年受中國打壓,讓台灣社會存在一種「受害的情感結構」;但與此同時,多數台灣人對中國的認識卻相當片面。

戴瑜慧提到,自己在大學課堂上,提到因獨立報導疫情而失蹤的中國公民記者陳秋實等人,多數學生卻未曾聽過這樣的故事,「雖然中國跟我們緊密相關,但多數台灣人卻不知道這個體制有多複雜,也不容易把中國政府和人民區分開」,以至於在疫情中,一些陸生也無端遭受指責。

她強調,中國或許可以不了解台灣,但台灣沒有不了解中國的特權,只有當理解中國成為國民的基本常識,才能發展面對中國的對策。

中國近期陸續暫停陸客自由行、陸生來台,原有的民間交流大大受限。而戴瑜慧認為,台灣未來應持續邀請中國的藝術家、社運人士等來台參展、交流,讓台灣民眾認識中國社會的多元面貌。

她也以香港電台的老牌新聞紀錄片節目「鏗鏘集」為例,提出台灣可以製作這種面向大眾的優質節目,成為帶領觀眾認識中國的敲門磚。

近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俗女養成記」等台灣戲劇在中國頗受好評,中國網友也關注劇中的死刑、平權等議題。在兩岸一片肅殺氣氛中,影視作品更提供中國民眾管道,認識官方論述外的台灣。

戴瑜慧表示,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但台灣公廣集團一年的預算僅有新台幣9億元,遠少於英國的BBC、日本的NHK和韓國的KBS等同類型集團。

她認為,政府應以戰略的高度來規劃相關政策,更有系統的支持影視產業發展,而非完全交由自由市場決定,如此才能讓優秀的作品走向國際,傳遞台灣的聲音與價值。

對於目前兩岸民間的對立情緒,戴瑜慧感慨,兩岸民族主義氛圍透過互相餵養的惡性循環,不斷擴大。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政治人物發言更應理性克制,而台灣社會也要走出受害者的自卑情緒,認識中國,壯大自己。(編輯:繆宗翰/朱建陵) 10905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全球供應鏈去中化 台灣掌握契機歐美都會來敲門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