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汶大學「台灣研究日」 台比學界交流新科技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魯汶9日專電)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KU Leuven)今天舉辦第2屆「台灣研究日」,來自台灣的十多位科技學者與比利時學研界分享各自在半導體、減碳等新科技研究成果,兩國新創企業也來開拓新市場機會。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李淳在開場致詞首先祝賀魯汶大學今年創校600年,他笑說自從1月以來,大家連未來6天會如何都難以捉摸,所以魯汶的600年歷史難能可貴。
他也向在場歐洲學者、學生幽默介紹台灣,「如果你來台灣,會發現這是個很奇怪的地方,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多少知道一點半導體,甚至能跟你辯論半導體的未來,所以真的是個科技島」。
川普關稅是免不了的全球熱門話題。李淳也指出,去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高於歐盟平均,僅略少於德國,「這在去年可被視為經濟成就,但今年看來卻變成美麗的負擔,世界就是變得這麼奇怪」。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對美出口最大的成長來自於人工智慧(AI)領域,全球90%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無論如何,台灣將繼續成為下一個高科技領域的「造王者」(king-maker),是歐盟強化科技競爭力最好的夥伴之一。
荷語魯汶大學副校長高佛斯(Gerard Govers)則推崇台灣除了廣為人知的科技實力,他特別要提台灣人的開放、幽默態度,能使跨國合作更順利。他介紹魯汶緊鄰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旗下還擁有醫院,被喻為「比利時荷語區最聰明的一平方公里」,就像台灣半導體生態系集中的優勢。
高佛斯指出,此地聚焦在非常尖端的晶片製造、設計、發展研究,因此與善於生產晶片的台灣企業有很大的互補性,能為彼此帶來許多附加價值,也與歐盟長期研發策略欲擴大亞洲合作夥伴的方向相符。
「台灣研究日」論壇在熱力技術研究所一幢擺滿各種古老蒸汽渦輪機的建築內舉行,主題涵蓋半導體突破互補式製程(CMOS)和「摩爾定律」瓶頸的未來發展、生物晶片、量子電腦,以及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等新科技。
由於川普政府懷疑氣候變遷論、重返挖掘石油天然氣的傾向,加上歐盟近來在氣候政策上向農業、汽車業讓步的政策,似乎令減碳科技的未來蒙上陰影。不過,在歐盟仍堅持整體減碳時程目標下,透過碳捕捉等技術協助達成「淨零」也可能更受重視。
出席論壇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董瑞安告訴中央社,美國學界的氣候科技同儕現在只能保持低調默默研究,而歐洲在此領域仍繼續成長,且研究方向具多樣性。
至於台歐合作機會,董瑞安指出,歐洲早自1990年代即研究碳封存,技術成熟,台灣較難切入,但國際較新興的碳再利用領域,台灣對碳材料研究較有成果,有機會與歐洲合作研發。
台灣講者包括清大、陽明交大、台大、雲科大、台南大學,以及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學者,歐洲講者則來自imec、荷語魯汶大學、法語魯汶大學(UCLouvain)、荷蘭愛因霍芬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
此外,台灣新創企業圖靈鏈(Turing Space)、全瑩生技,以及從荷語魯汶大學技術移轉衍生的半導體新創incize等,也在論壇分享發展情況。其中,以區塊鏈技術提供數位身分驗證的圖靈鏈,國際客戶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在歐洲已有荷蘭子公司,希望進一步打開市場。
國科會駐歐盟代表處組長周瑛琪表示,由於去年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首度舉辦的「台灣研究日」系列反應熱烈,今年繼比利時後,下半年荷蘭、盧森堡也將接力舉行。(編輯:韋樞)11404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