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大學生2 / 一家四口都在讀大學 吳桂竺與妻女共享學習樂趣
台灣面臨少子女化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內多所大專鎖定50歲以上的熟齡學生族群,設計樂齡課程或專門學程。中央社藉由採訪不同地區的熟齡學生代表和學校,分享熟齡族群的學習心得,探究熟齡教育趨勢、挑戰和因應之道。
高年級大學生2(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4日電)華梵大學大學部約1/4是45歲以上的「大齡學生」。現年53歲的吳桂竺和妻子、2個女兒,一家4口都正在讀大學,直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家裡永遠有共同話題可聊。
期中考週的週五,華梵大學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校園內,不少年輕學子趕著搭校車,準備到市區過週末。然而,校園內還有一批看起來較為成熟的面孔,仍在各大小實驗室、教室中熱情地學習。
民國60年出生的吳桂竺就是其中一人,他操作著3D陶瓷列印機器,精心察看每一個列印出來的成品,談起老師如何教導調配陶土的軟硬度、讓機器擠出來剛剛好,眼睛始終綻放著光芒。
吳桂竺原本學的是模具製造,後來投入磁磚建材業務,事業穩定後開始在台北市孔廟的民間協會當志工,一連當了20多年。那時協會的理事長高柏園出任華梵大學校長,積極鼓勵志工幹部們進修,吳桂竺就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重新回到校園。
一開始吳桂竺還不敢修太多課,先在美術與文創系修了12個學分,沒想到對工藝實作越來越有興趣,現在的他已經讀到研究所2年級。原來的事業也經過精心調整,如今他每天早上開車接送2個女兒到其他大學後,就和妻子一同來到華梵埋首學習,空閒時間再去開一下多元計程車,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吳桂竺說,一家4口都在讀大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家裡有很多話題可聊。比起一般家長分享的是30、40年前的過時的求學經驗,他的大學生活是「進行式」,從選課、用電腦查資料、做報告、透過社群溝通,到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家人同步分享了許多經歷和時光。
吳桂竺謙虛地說,像他這樣的「大齡學生」,廣泛分布在華梵大學各系,甚至有70、80歲的人讀完研究所還不過癮,又重新進入同系的大學部。一名同學甚至跟他說,花錢繳學費住大學宿舍,比去養老院還便宜,何況這裡有各種不同的老師,還有許多年輕學生可以互動,總能感染年輕的氣息。
佛教藝術系約7成學生是45歲以上,比率為華梵大學最高。系主任陳俊吉指出,18歲的學生讀書主要是為文憑、為就業,大齡學生則是為了追求興趣,或是退休、兒女成年後,透過學習找到新的生活重心,也因此學習態度更積極、更主動,絕對不是學校排了什麼課就去上。
面對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許多大學都將招生目光轉向高年齡層。作為先行者,陳俊吉分享經驗,大齡學生更注重「品牌」,選課前都會考量許久,「要看你夠不夠教我。」如果課程本身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專業不夠,他們會覺得在社團、社區大學學習就可以了,何必千里迢迢跑到大學。
而校系要吸引大齡學生,也要有不同的行銷策略。陳俊吉說,絕對不像招收18歲學子一樣,拍一個好看的影片、展現校園青春活力就行,「這對他們來講是毫無吸引力的。」比較可行的是靠口耳相傳的方式,讓口碑逐漸擴散出去。
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大齡學生向學的心,比年輕人更為炙熱,且他們對求取知識的渴望,對老師來講也是很大的鼓舞。華梵大學很早就看到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逐漸發展成全齡、無疆界的學校。
華梵大學將各系的課程模組化,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對於大齡學生也提供更多的彈性,包括將英語必修改為選修,以及體育課安排「八段錦」等較為舒緩的運動或著重保健知識等。
另外,華梵大學採取「單獨招生」,也是一大利基。李天任說,大齡學生循一般管道要重回校園,尤其是大學部,學科能力測驗和分科測驗,可能是最大的障礙。
李天任透露,教育部正在規劃「第三人生大學」的方案,台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吳春城等人也積極推動「壯世代」的政策,最快明年就會有方案出來,讓大齡學生更容易進入大學。
李天任表示,台灣勢必要營造「學習型社會」,人們喜歡學習,在尊重知識的過程中,也會啟發創意和活力,對社會的驅動有正面的影響力。對於大學來說,致力於推廣教育、終身學習,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編輯:陳政偉)11311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