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檢查你是否成為認知作戰受害者【書摘】
(中央社網站)資訊戰、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在這幾年似乎成了可以貼在任何口水戰上的標籤。有人把國內政黨攻防、事實查核或政府澄清新聞稿都視為認知作戰;有人認為任何質疑執政黨或傳達中國正面訊息的都是認知作戰。這個原指國與國之間無硝煙軍事作戰的用語,在台灣變成被嘲諷的概念,這正是操控認知作戰者想要的結果,讓民眾覺得這個議題過於浮濫而輕忽、懷疑。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是否「被」認知作戰了?
儘管面臨嘲諷、攻詰,2019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台灣民主實驗室創辦人、立委沈伯洋,以及執行長吳銘軒仍希望透過新書《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幫讀者爬梳資訊操弄的相關議題,建立基礎的認知。
作者認為訊息本身的真偽不是認知作戰的重點,重點是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之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討論,進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冷漠。當實體戰爭發生時,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一毛錢,就可以讓對方自動舉白旗投降。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Q:怎麼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中國發動的認知作戰的受害者?
一開始當我們被意見領袖或網紅的言論吸引時,很難判斷背後是否有中國認知作戰操作的痕跡。但假如越來越多人能夠意識到,中國政府喜歡透過網紅和傳統媒體帶風向,越來越多人就可以在接受資訊時保持警覺心。
例如,當某個網紅忽然討論起與過去頻道內容沒有太多關聯的特定議題時,可以想想為什麼對方會忽然講這些?或是當某個網紅忽然聲量快速竄起時,可以思考這個人究竟是怎麼紅起來的?過去的背景又是什麼?
有意識地去認識中國常見的認知作戰手法,對於中國有基本的背景知識,也願意信任公正的專業組織,我們除了可以有效避免自己成為中國認知作戰底下的受害者,也可以不要輕易地去亂扣他人帽子,把所有和自己意見或立場相左的人,輕易地貼上中共同路人或是側翼網軍的標籤。
Q:我明明生活在台灣,為什麼會受到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影響?難道執政黨不會更容易洗腦台灣人民嗎?
網路的世界沒有國界,中國要把資訊丟到我們眼前,比起網路發達以前只會越來越簡單。相較於中國在其他地區的認知作戰,台灣和中國畢竟在語言與文字方面接近,只要肯花點錢下廣告,中國政府想要傳遞的訊息,就可以很輕易地送到被鎖定的受眾眼前。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些年來在Facebook和YouTube平台上,中國政府是非常重要的廣告商。
隨著TikTok和抖音的興起,用戶所接收到的訊息、演算法的權重、內容審查的標準,都是由字節跳動公司決定,而任何一家中國企業都會受到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的介入指導,尤其是這麼大的社群媒體平台,這也是台灣任何一個政黨都沒有能耐做到的。
更重要的事情是,在台灣,只要是正常的政黨,不會想要用消滅國家的方式來施放假消息。
Q:中國滲透很危險,難道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滲透」就不危險嗎?
台灣確實也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影響,舉例來說,韓國近年來積極透過影視娛樂,在各地擴大韓國文化的影響力,但背後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要併吞台灣。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無論在影視娛樂、流行文化、飲食習慣等多方面,也對台灣影響不小,但即使我們看了再多的美劇、日劇、韓劇,我們也不會哪天忽然被這些國家併吞,或是成為美國第51洲。
相較之下,中國透過文化、學術、體育等各種方式滲透台灣,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要讓台灣人民相信兩岸一家親,藉此達到統一。本來看似單純的學術交流,到最後變成學者們跟著中國開始散布不實訊息、中國統戰論述,這些都是跟其他國家學術交流不會出現的狀況。
Q:未來,中國可能會用哪些方式繼續對台進行認知作戰?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未來的操作可能包含了以下幾個方向:
●衝突內部化
●議題及內容在地化
●散播行為多元化
首先,中國官方在資訊操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繼續扮演台灣內部衝突的放大者,而非新事件的發動者或資訊源頭,來避免挑動台灣公民的警覺心,以達成衝突內部化。
其次,藉由大量採用台灣的在地議題及內容,能夠降低境外色彩,更好融入台灣社會的討論,使得研究者難以追蹤該資訊操作是否來自於境外。
第三,生成式AI的出現使得內容製造的時間成本及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藉由生成式AI來產生同樣意義但不完全相同的文字、圖片及影片內容,並且隨機排定發文、留言或分享時間,不實帳號的協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難偵測,從而難以斷定不實帳號們同屬於一個有規模的操作集團。
不實帳號的散播及互動行為跟真實民眾的自由言論及互動,在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難彼此區分開來,類似的嘗試已經開始在2024年選舉期間的網路貼文和留言中被觀察到。
未來,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境外資訊操作的監測與判斷將會變得更加艱難,攻擊者將能利用各個平台的特性,更有效率地將資訊散播到各個網路討論空間當中。(書摘由大塊文化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張珈爾)1130714
- 作者|沈伯洋、吳銘軒、台灣民主實驗室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6/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