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COVID-19升溫 醫提醒打疫苗、留心呼吸道傳染病

2024/6/23 14:01(6/23 17:0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10日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沙坑有玩沙孩童戴著口罩遊憩。(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10日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沙坑有玩沙孩童戴著口罩遊憩。(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3日電)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醫師表示,隨染疫增加,可預期重症量也會增加,呼籲國小以下學童家長帶孩子接種疫苗。除了COVID-19,也要注意黴漿菌、RSV、腺病毒等傳染病。

衛福部疾管署日前表示,國內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6月11日至17日新增623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329例大增;另新增38例死亡病例,也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根據目前監測分析,仍預估這波疫情要到9月後才會下降。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接受媒體電訪表示,從比例來看,近期重症比例並未增加,但隨疫情上升,可預期重症患者可能也會隨之增加。

民眾擔心這波疫情是否會造成小朋友較大風險,黃立民說,雖然生病的小朋友多,但重症反而沒像之前那麼可怕,較少看到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腦炎等重症,較多是肺炎情況,「沒有到把你嚇一跳」的地步。

防COVID-19威脅,黃立民提醒,隨著疫情解封,大家開始過正常生活、不太戴口罩,打疫苗還是最簡單、最重要的方式,「打一針就可以保6個月的平安」;雖然國小有集體接種,但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較少主動帶孩子去接種,呼籲大家還是要帶小朋友去打疫苗。

除了COVID-19,黃立民指出,受免疫負債影響,2月開始到現在,黴漿菌也一直在流行,門診住院不少孩子都感染黴漿菌造成肺炎。黴漿菌沒有特別好發於甚麼季節,包括3、4歲或12、13歲孩子,還是要注意呼吸道禮節、戴口罩防感染。

受免疫負債影響,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也指出,從去年夏天開始,各種呼吸道疾病「幾乎沒有下來過」,且比疫情前病人還多,不只是COVID-19,呼吸道融合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小百科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常見感冒病毒之一,全年皆可能發生,春天與秋天為好發季節,可經由飛沫或直接、間接接觸病人鼻咽黏液而感染,易造成嬰幼兒高致病率,也容易在人口密集機構造成群聚疫情。

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其中2歲以下最多。

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差、咳嗽、打噴嚏及發燒等。

看更多
關閉
(RSV)、腺病毒

腺病毒小百科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種常見的致病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力,常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結膜炎、腸胃炎等,很難與其他感染區分,雖然通常感染後疾病嚴重度不高,但在人口聚集的場所(如學校、機構、醫院、軍隊等),很容易發生流行或群聚。

腺病毒有超過50種以上的血清型會感染人類,統稱為人類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 易感染族群
    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嬰兒、免疫力差、有呼吸道或心臟疾病者為高危險群,較容易出現嚴重複雜的感染。
  • 好發季節
    全年都可能發生,以冬末、春季及初夏為爆發感染的高峰期。
  • 傳染途徑
    人與人直接接觸(如:握手)
    因感染者咳嗽、噴嚏等造成飛沫傳播
    碰觸受污染的物品後又以手接觸到口、鼻、眼
    某些種類的腺病毒可藉由糞便(如:更換尿布時)傳染
    少數情況下能經水(如:游泳池)傳染
  • 潛伏期
    一般小於10天,但也可能長至24天。
  • 常見症狀
    感冒、喉嚨痛(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炎、腹瀉、紅眼症(結膜炎)、發燒、膀胱發炎或感染、腸胃炎、神經疾病(較不常見),鮮少會造成嚴重疾病或死亡。
    某些腺病毒感染者可能在扁桃腺、腺體或腸道有持續性的無症狀感染,且能延續數個月或數年才排出腺病毒。
  • 檢驗方式
    可採檢黏膜、分泌物、糞便等檢體,再藉由抗原檢測、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病毒分離、血清學等方式檢驗。
  • 預防
    飲食均衡、恆常運動、充足休息。
    使用肥皂勤洗手,尤其在如廁後、進食前、處理食物前、接觸抵抗力弱之族群(老人、孩童)前、接觸感染者後。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衛生紙、手帕或用衣袖代替遮住口鼻。
    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若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立即更換。
    腺病毒能在環境中穩定存活數週至數月,應針對環境與器具(如門把、扶手等)定期進行清潔消毒,並維持環境通風。
    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場所。
    腺病毒引起的結膜炎流行期間,使用肥皂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手、口、鼻、眼睛,不共用毛巾及可能接觸眼睛的用品,避免前往游泳池、噴水池等戲水區域。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看更多
關閉
流感

流感小百科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病毒有A、B及C型,A型和B型幾乎每年引起季節性的流行,C型則以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為表現,且一般不會造成流行。

流感症狀是什麼?、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水、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及疲倦等。高危險群的病患,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其中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

何時要就醫?

流感病程演變快速,有流感症狀應立即戴口罩就近診所就醫,並依醫囑服用藥物。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改變、血壓低等,請儘速轉診至大醫院,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雖然流感傳染力很強,但大部分患者多屬輕症,因此上學、上班的民眾,如有發燒、類流感症狀時,至少要在家休息數天,約一週會痊癒;惟少數患者(如老年人、幼兒及其他高危險族群)可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感染後應儘速就醫。

如何預防保健?

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傳染。流感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施打流感疫苗,健康成年人大約可達70%至80%之保護,而65歲以上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以防感染流感引起之併發症。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看更多
關閉
腸病毒

腸病毒小百科

  • 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 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
  • 傳染力極強,可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還沒出現症狀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也可能傳染
  • 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伴隨發燒,病程7到10天。極少個案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看更多
關閉
都同時流行。 (編輯:張雅淨)113062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COVID-19變異株KP系列占比升 疫苗打氣隨疫情增
172.30.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