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布林肯訪中帶殺招 美中力求控制爭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日訪問中國,美中再度展開新一回合過招。與先前不同的是,今年從財長葉倫到布林肯來訪,美方除了喊話,還準備了諸如加稅、制裁金融業等可能讓中方疼到骨子裡的殺招,中方要如何因應,值得觀察。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台北特稿

2024/4/26 14:44(7/3 17:45 更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26日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路透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26日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路透社)

儘管美國準備了殺招,中國也不出意料地表達強硬立場,但美中兩國現尋求控制爭議、而非擱置爭議的「鬥而不破」態勢,目前沒有改變。當然,原因是中國自認目前的己身實力,還無法與美國抗衡。

短短20天內,葉倫(Janet Yellen)和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後訪中,其實是建立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舊金山會晤(拜習會),並取得美中應該恢復高層接觸對話,讓美中關係止跌回穩的基礎上,雙方都有分歧難以消除、尋求改善關係的主觀期待。

特別是4月初葉倫的訪中,僅管她帶著在中國已成事實的「產能過剩」大帽子迎面扣來,中國官媒在批判「產能過剩」的同時,卻同時把葉倫塑造成慈眉善目的「外國大媽」乃至「資深吃貨」的親切形象,刻意營造美中關係「仍然大有可為」、美國官員「不是每個都那麼壞」的印象。

相較於葉倫,布林肯就不太一樣。儘管在美國政壇屬於溫和派,基於主管外交政策,讓他成為美方對外的窗口。既然如今美國對中國好話不多,中方很難將布林肯也塑造成「大叔」或「吃貨」,畢竟,中國民眾對前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遠赴阿拉斯加反客為主、當面「痛斥」布林肯的場景,記憶猶新。

於是,相較於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2010年5月訪中抵達上海時,中方接機的是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及上海市副市長唐登杰;而布林肯24日抵達上海,卻只派了上海市外事辦主任孔福安接機。雖說美國人比中國人「不重面子重裡子」,但中方既想維持關係、又想給人顏色瞧瞧的小心思,一覽無遺。

從去年初的氣球事件以來,美國加緊了對中國的科技及戰略圍堵。今年來,美國更與歐洲聯手針對「產能過剩」問題向中國發難,特別是中國快速崛起的電動車產業,已經嚴重威脅歐美汽車工業及市場。而歐美先前在太陽能產品、原物料加工品上吃中國大虧的舊帳,至今更是未消。

於是葉倫訪中的背後,就藏著美國在「產能過剩」的指控下,準備為中國加稅的殺招大棒。

葉倫從中國返美後,拜登17日就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調查中國對鋼、鋁製品是否存在反競爭行為,如果屬實,他將敦促將中國鋼、鋁製品的關稅從7.5%提高到25%,也就是現行的3倍多。眾所週知,中國鋼、鋁製品早在2000年代即傾銷歐美,時間還遠在太陽能製品及電動車之前。

不只葉倫,布林肯這趟訪中,看來也準備了一根殺招大棒。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鑑於中國部分銀行涉及協助中俄間軍品及民用轉軍用品的貿易,美國正研擬切斷這些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結,作為對中國暗助俄羅斯國防產業及提供關鍵武器零件,用於入侵烏克蘭的制裁。報導並直指,美國此舉是「強力的金融威脅」。

與俄羅斯的金融業相比,中國金融業對全球金融體系、特別是對美元的依賴,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中國大力推動對外貿易「去美元化」,但成效不彰,以至於金融制裁被視為美國制裁中國的「大殺器」,嚴重性遠高於晶片技術的制約。

和美國準備的大棒相比,中國在布林肯到來前,也提出了5項目標:樹立「正確認知」、加強對話、有效管控分歧、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等。且強硬地警告美方「尤其不能觸碰中方在台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要求發展權利等問題上的紅線」,堅決反對美方插手南海問題,以及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第一粒紐扣」等。

眾所週知,上述目標和警告,一向是中國對美中關係設定的基調,但這和美國的戰略目標絕大部分相去甚遠。最重要的,和美國比起來,中國缺乏可以逼迫美方就範的籌碼。況且,美國這次準備的上述兩根殺招背後,還多了歐洲的影子。

畢竟,烏克蘭戰爭影響最直接的,是歐洲國家;受電動車傾銷傷害最大的,也是歐洲車廠;從布林肯訪中前夕,對中國態度一向溫和的歐盟23日突襲搜查一家中國安全設備公司位於荷蘭和波蘭的辦公室,調查其產品是否藉國家補貼進入歐盟市場,就能看出梗概。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因此,布林肯這次訪中以及美中之間的過招,中國被外界普遍認為落居下風。但中方口頭上不服輸的作風,加上烏克蘭戰爭的立即影響及美國年底的總統大選,美方在展現「抗中」姿態的同時,也不希望美中關係徒生波瀾。

因此,布林肯這次訪中,除非美中改變國家戰略目標,否則除了「各說各話」,美中關係很難取得什麼結構性的具體進展。但即使各說各話,雙方藉接觸控制爭議、維持「鬥而不破」的態勢,仍是兩國現階段唯一能做的事。只是,越來越被歐美逼到牆角的中國,是否會作出跳牆而出之舉,仍值得注意。(編輯:朱建陵/吳柏緯)11304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