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人生最後一段路 醫談斷食善終與安寧療護差異

2024/3/10 17:3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0日電)近年「斷食善終」引發討論。醫師說明,安寧療護是照病患情況調整處置,讓身體相對穩定;斷食反而會讓患者與家屬過度關注身體變化,忽略臨終前心理、社會和靈性面的需求。

「斷食善終」透過逐步減少餵食,讓患者慢慢走向死亡。近來隨著相關書籍出版,此議題引起討論。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精神科醫師方俊凱今天接受媒體電訪表示,這樣做雖然看起來很自主,但許多時候並非病人本人決定,而是家屬決定,「這對病患來說,能不能提供最好的狀態、最好的生活品質?」

方俊凱說明,安寧療護中,本來就有在患者最後一段路時,開始逐步減少水分和進食的作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中,則可指事先表明,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但都需要搭配醫護專業判斷。

怎樣對病人是好的,方俊凱指出,台灣、日本、韓國3國最新跨國研究,記錄病人狀況、生活品質、疼痛及舒適度等指標後發現,在患者最後臨終前完全不給水分,其實對病人並不是最好的,反而是在過世前1週每天給水500cc,前兩天給水250cc,才會是最好的。

安寧患者常見有疼痛、呼吸喘、意識混亂等不舒服狀況,都可能降低生存意志。方俊凱指出,其中疼痛可使用嗎啡類製劑減輕,喘可用化痰等方式改善,躁動混亂則可用低劑量精神抑制劑緩和;「安寧療護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照著病患的病況調整」,上述這些痛苦狀況,醫療人員通常不到1個小時就能幫助緩解。

方俊凱指出,患者越到末期,心理、社會和靈性上的需求,就越發重要,不僅要讓患者平靜、減少不安,也要協助在社會上和家人、朋友好好道別,讓人際關係好好結束,靈性上則看患者是否覺得此生有意義感與幸福感,「如果充滿遺憾,就會充滿恐懼,但如果覺得此生該做的事都做了,就可以沒有恐懼放下一切」。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安寧療護與斷食善終差異,方俊凱說明,安寧是讓患者身體狀況相對穩定,專注處理心社靈上的問題;但斷食善終過程中,患者身體不斷在變動,反而病人和家屬都會過度在乎身體狀況,恐怕無法好好關注心社靈需求。

方俊凱說,每個安寧團隊都會以各自模式提供專業,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安寧善終照護品質可以衝上全球第3名;呼籲病友與家屬,與其自己尋求他法,不如找專業團隊處理。(編輯:管中維)11303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