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調查:過半民眾自認不瞭解原生族群文化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台師大今天公布調查,逾5成國人自認不瞭解自身原生族群文化,客家、大陸各省市族群自認的瞭解程度低於閩南族群。學者建議學校除加強母語和文化課程,應更重視生活實踐。
台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計畫團隊發表「國人對於文化、文化教育的看法」民調結果,針對台灣各族群和新住民進行電話抽樣,有效樣本1077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9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74.5%的國人族群身分認同為「閩南人」,10.5%為「客家人」,4.9%為「大陸各省市人」,2%為「原住民」,也有4.9%堅持自己是「台灣人」不再細分族群。
對於自己所屬原生族群文化的瞭解程度,46%自認非常瞭解或還算瞭解,52.2%自認不太瞭解或非常不瞭解。進一步分析族群,其中閩南人自認瞭解為48.1%,明顯高於客家人的43.3%,及大陸各省市人的38.0%(其他族群樣本數較少)。
計畫主持人鍾宗憲指出,高比率的台灣民眾認同自身原生族群,也具有包容心,願意去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這是台灣社會的一大利基。然而,對於所屬族群文化的瞭解程度呈現隱憂,其中客家、大陸各省市族群對自身的瞭解程度,明顯低於閩南族群。
鍾宗憲分析,客語的流失較為明顯,也伴隨著文化的流失,在現代化社會,生活、同儕使用客語的場合明顯比閩南語少,許多客家的年輕世代甚至連聽都聽不懂,這樣的現象值得各界正視。
鍾宗憲建議,中小學應以「節俗」作為教材,因節俗是最具綜合性的環境,涵蓋禮俗、飲食、人際往來等方面,且是生活中最容易接觸文化的場合。
鍾宗憲也建議小學階段教材增加俚語、諺語、熟語、成語等項目,學習多元語言,並向上延伸到各領域課程;也可透過簡易的傳統文獻閱讀,銜接國高中的文言文原典教育。
對於校園、年輕世代經常出現的族群紛爭,包括近來頻繁出現的歧視原住民族言論,鍾宗憲認為,網路上特定的「聲量」很容易被放大,尤其是敵意、排擠的言論,但實際抽樣調查可發現,多數台灣民眾都願意去認識、尊重其他族群。
鍾宗憲認為,可加強媒體識讀,讓民眾瞭解少數行為值得關注,但不代表全體國人的態度。他並希望年輕一代有更多機會接觸其他族群,從理解產生尊重,再從尊重進而形成和諧的社會。(編輯:管中維)11211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