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人口增且年輕化 復健加復能仍可享受人生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日電)台灣失智人口逐漸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專家建議,矯治性復健加上復能服務,失智者可望享受樂智人生,另外呼籲政府增設失智據點,提高據點承接意願,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台灣失智者人口約30萬,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舉辦聯合學術研討會,討論失智者人權的維護與促進相關議題。
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毛慧芬以「樂智人生,生活不打折」為主題演講指出,失智不等於依賴,更不等於無望,矯治性復健加上復能服務雙管齊下,失智者可望享受樂智人生。
毛慧芬說,過去常聽到失智者認為現在的自己跟以前差很多,「很丟臉」,因此不想也不敢復能,家屬則擔心失智者復能太危險,甚至有照顧者覺得失智者好好躺在那邊「比較好顧」,幹嘛還要復能。
事實上專業人員的介入,是陪伴失智者找方法,觀察失智者還保有什麼能力、環境及家人支持度如何等各項因素,共同討論制定復能方案。
毛慧芬以1名快80歲王伯伯為例說明,王伯伯本身有高血壓、白內障、青光眼及失智症,在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後無法行走,起初在長照專業服務協助下一度改善,但後來王伯伯又開始出現忘記吃藥等狀況,再次提出長照專業服務需求,希望建立穩定服藥策略。
專業人員評估王伯伯雖然視障,但觸覺可以辨別,所以將藥盒放在固定使用的水壺旁,只要他觸摸、搖一搖,就知道裡面藥物吃了沒,家人出門前先放白天的藥,晚上再更新藥盒,執行3週下來不僅王伯伯記得吃藥,肯定自己做得到,家屬也增進信心,放手讓王伯伯自立。
她強調,失智者已經很辛苦,外界應從旁鼓勵而不是勸退,也不要輕言放棄信念,更不要只是提供照顧,在專業人員協助下,讓失智者發揮最大潛力,自主並不代表完全獨立,而是及早專業介入並給予支持。
毛慧芬指出,現行1409個失智服務資源,包括失智社區服務據點535處、日間照顧845處、團體家屋29處,雖然數量多,仍有許多人「無處去」,例如前述王伯伯因視障遭拒,建議政府應增設失智據點、提高失智據點承接意願、提升一般據點對失智敏感度及友善程度,避免服務單位挑軟柿子吃,劣幣驅逐良幣。(編輯:陳政偉)11209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