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種智能化循環利用並進 省人力、減碳增匯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台中區農改場一舉推進葡萄栽種智能化管理並循環利用,設置農委會首個5G基地台,感測、傳輸資訊環控溫室,可節省25%勞力,並以木黴菌加速修剪枝條分解,以現地處理減碳增匯。
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今天發表2項新技術,一舉推進國產葡萄栽種智能化管理並落實循環農業。
台中區農改場副研究員葉文彬說明,氣候變遷加劇,讓葡萄栽培在疫病管理上難度提升,台中區農改場跟中華電信合作,建置農委會16個場試所中的第1個5G基地台,將感測到的溫度、濕度、光線及風速4種資訊,傳輸到綜合氣象站,透過運算即時對溫室進行環控,可避免天候影響作物生長、收成。
台中區農改場幕僚舉例,例如預知將下雨,就可關閉溫室的天窗,或者收到其他資訊數據,就能調整側邊捲揚設備、內循環風扇,或是噴霧降溫、灌溉;特別是在不易取得資訊的地方,農園主透過手機就能掌握資訊、環控運作實況,不僅減低疫病發生、穩定收成,還能減少25%的勞力使用。
中華電信副總經理謝忠達說,已在22縣市300多個鄉鎮完成5G布建,其他產區也可做智能設備架設。
除了智能化,台中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藍玄錦說,台灣葡萄園每年修剪枝條可達2萬8800公噸,通常農民用清運、就地掩埋或露天焚燒方式處理;現在台中區農改場開發出現地處理技術,先用粉碎機處理後,再用最適合分解枝條的木黴菌,可提高分解速度31.7%,並增加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0.3%、葡萄單串增重15%。
他強調,此舉可以還肥於田,若運用到其他果樹上,將可解決每年高達25萬公噸修剪枝條的處理問題,達到循環利用、減碳增匯,促進淨零排放達成。
他試算,每公頃的15公分深度土層,若增加1%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將可蓄存46.9公噸的二氧化碳,等於蓄存12.79公噸的碳;以0.1公頃的葡萄枝條處理來說,大約可增加0.3837公噸的碳匯。(編輯:張雅淨)11207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