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花蓮農改場籌設工作坊 推廣原民傳統植物與飲食

2023/4/18 17:28(4/18 17: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花蓮農改場為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2022年間透過訪談耆老、農友等,盤點30項植物及飲食紀錄,將設工作坊推廣,並跟中研院合作數位典藏。圖為花蓮市撒固兒部落採集的paw,經查證為獨行菜。(花蓮區農改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2年4月18日
花蓮農改場為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2022年間透過訪談耆老、農友等,盤點30項植物及飲食紀錄,將設工作坊推廣,並跟中研院合作數位典藏。圖為花蓮市撒固兒部落採集的paw,經查證為獨行菜。(花蓮區農改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2年4月1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為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花蓮農改場今天表示,去年透過訪談耆老、農友,盤點30項植物及飲食紀錄,例如上山到鹽泉採鹽等,將設置工作坊推廣,並跟中研院合作數位典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發布新聞訊息指出,去年起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工作項目之一就是盤點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盼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花蓮全縣是原住民族地區,主要族群有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花蓮農改場表示,透過跟耆老、農友訪談,去年已完成30項原民傳統植物的農耕知識、利用與飲食文化相關紀錄,今年將與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預計6月數位典藏於開放博物館平台供各界了解、應用。

花蓮農改場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指出,30項紀錄資料所涉及的植物有29種,包含小米、地瓜、芋頭、玉米、黃藤、獨行菜 、香蕉、山胡椒、食茱萸、蕗蕎、桂竹、箭竹、苧麻、陸稻、茅草、海金沙、芒草、鵲豆、西洋菜、黃麻、林投、箭竹苗、翼豆、八月豆、雞心辣椒、木鱉果、野莧、油芒及高粱。

舉例來說,曾竫萌表示,砂荖部落耆老分享了早期上山到鹽泉採鹽文化,要花近一天時間,當天取水下山後再煮鹽,慢則要兩天,在古道附近就地取材搭建工寮,現地煮鹽,期間補充食物,也展現原民對植物利用的傳統智慧與技藝。

曾竫萌說,像是阿美族稱為paw(讀音為爆)的野菜,通常是指細葉碎米薺這款野菜,而在花蓮市撒固兒部落的野菜市集上的paw,長得不一樣,不過嚐起來也有類似哇沙米的嗆辣味,經查證為獨行菜。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她指出,去年完成的盤點資料在花蓮北區的秀林鄉富世部落、花蓮市撒固兒部落、光復鄉砂荖部落、瑞穗鄉奇美部落、卓溪鄉清水部落等地點進行調查,今年會持續往中南區其他部落持續盤點。

曾竫萌說,目前正在籌辦盤點培力工作坊,去年對內部、民眾各辦過一次活動,今年預計8、9月間正式設置,也會持續舉辦交流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部落族人及有志人士共同參與,以解說、觀摩、採集踏查等方式,分享與記錄當地傳統農耕知識及飲食文化。(編輯:張雅淨)11204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