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首度成功標放巨口鯊210小時 揭開巨獸神秘面紗

2022/10/26 11:28(10/26 14: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26日電)海洋保育署今天表示,今年6月於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長達3.5公尺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游紀錄,突破前次1990年在北美沿岸的50小時向南游的紀錄。

1976年才被發現命名的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屬於極為罕見的大型濾食性鯊魚,40多年來僅紀錄264尾,其中逾50%紀錄於台灣。有鑑於巨口鯊、大白鯊及象鮫等物種資源稀少,農委會漁業署已將巨口鯊公告為禁捕物種。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天新聞稿表示,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合作,今年6月11日於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長達3.5公尺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游紀錄,突破前次1990年在北美沿岸的50小時向南游的紀錄。

海委會指出,這尾巨口鯊重約400公斤,在210小時內一路往北移動112公里,平均每天移動13公里,當中觀察一天垂直移動的行為達9次之多,夜晚在200公尺以淺水層活動,白天則下潛到平均400公尺深,最深達733公尺。

海委會對中央社記者說明表示,巨口鯊晝夜棲息深度有明顯差異,明顯的晝夜垂直洄游行為可能與餌料生物棲息分布水層有關。

海保署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試驗所持續投入相關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21年研究推測巨口鯊在北太平洋洄游,以菲律賓及印尼附近水域為產仔場,之後朝北移動,在春夏之際經過台灣東部外海,之後橫跨北太平洋抵達東側,再返回印尼菲律賓水域。

海保署說明表示,巨口鯊為大洋濾食性軟骨魚類,喜好在大洋中水層悠游,魚體及鰭部柔軟,不像其他鯊魚類有快速游泳能力,此次標識籤於今年6月20日在宜蘭頭城離岸約35公里處彈脫,當時已游210小時。

為了解並保育軟骨魚類,海保署持續辦理軟骨魚類研究計畫,透過衛星籤標識放流追蹤,了解鯨鯊、巨口鯊、檸檬鯊等海洋野生動物行為生態,作為保育及復育方案的基礎資訊。

海委會表示,漁民及相關漁法業者若於海上作業時意外捕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只要依「意外捕獲通報表」將混獲的物種、體長、捕獲時間、經緯度等必要資訊紀錄下來通報,並盡速將生物釋回海中,就不會有違法問題。(編輯:黃世雅)11110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