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熊團團用藥反應良好 最快18日可見客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12日電)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因癲癇發現腦部病變壞死,園方較懷疑是炎症或腫瘤引起,但考量動物福祉下,暫時以控制癲癇不再發生為主,確認「團團」狀況穩定後,最快18日可讓牠見客。
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天下午舉辦記者會說明「團團」現況,發言人曹先紹、獸醫室主任賴燕雪、獸醫師鄭秋虹、動物組組長王怡敏、大貓熊館長陳玉燕列席。
曹先紹表示,照養團隊在8月24日發現「團團」出現異常行為,9月初再度觀察到牠嗜睡、走路不穩,有所警覺後開始調閱監視器畫面,發現牠8月23日出現癲癇狀況,時間約3分鐘,8月30日及31日也出現極短暫疑似癲癇。
曹先紹說,動物園接著聯繫台大動物醫院專家,確認儀器尺寸、現場動線、環境清消等後,擇定不影響一般飼主權益的時間,在9月18日安排「團團」接受腦部MRI(磁振造影)及相關檢查,10月1日開始投抗癲癇藥物,10月7日邀集醫療顧問團共同探討病因。
針對「團團」後續照顧及醫療規劃,賴燕雪指出,顧問團會議後排除腦血管病變或常見病原體感染,目前尚未被排除且較懷疑的可能是免疫疾病引起的炎症或是腫瘤。
賴燕雪表示,炎症檢測方法都是透過人類抗體,無法用在動物身上,所以無法追蹤確認這項可能;腫瘤則要做定位採檢,但尚未有針對大貓熊腦部的類似做法。
賴燕雪進一步表示,考量直接採檢可能侵害週邊組織,如果以「團團」現在的生活品質來看,不是一個好的時機點,所以暫時控制癲癇不再發生為主,持續追蹤臨床表現,維護動物福祉。
王怡敏說,照養團隊目前每天給予「團團」5餐,詳細記錄牠的進食量及排泄量,投以抗癲癇藥物的同時調整高血壓用藥,並根據顧問團建議提升蛋白質攝取量,維護良好生活品質。
對於民眾最快何時可以見到「團團」,王怡敏表示,基本觀察期是2週以上,確認牠食慾、精神、行走狀況都穩定後,將依據平常大貓熊使用活動場的排程,最快18日可以讓牠出來活動筋骨。
媒體詢問,中國四川專家是否有提供任何意見。鄭秋虹說,有向全球飼養大貓熊的單位詢問過是否有類似案例,發現各年齡層的個體都曾有發生癲癇案例,但佔比最高的還是老年個體。
鄭秋虹表示,臥龍專家有提供用藥、預後等珍貴資訊,但雙方交流後發現每隻個體的狀況及診斷結果都不太一樣,「團團」跟臥龍遇過的個體不盡相同。
媒體追問,中國近幾年有沒有其他個體曾出現腦部腫瘤。鄭秋虹回應,許多有類似狀況的案例曾做過CT(電腦斷層掃描)、MRI或死亡後解剖,但都沒有腦部病變狀況,目前也無法從任何國際期刊上蒐集到大貓熊腦部腫瘤的資訊。
不過,鄭秋虹指出,臥龍專家有表示,一隻在2020年出現癲癇症狀個體,死後解剖懷疑是長了膠質細胞瘤,但還在查證。(編輯:李亨山)11110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