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研大聯盟成軍 推動國產大豆玉米輪作
2022/7/12 17:13(7/12 17:51 更新)
(中央社記者姜宜菁雲林縣12日電)農糧署、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天在雲林縣舉辦大豆玉米輪作暨自動化機械示範;農糧署長胡忠一說,大豆、硬質玉米輪作可達節水、省工、提高糧食自給率,歡迎農民加入,提升糧食自給率。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天在雲林四湖舉辦大豆玉米輪作暨自動化機械示範,胡忠一、民進黨立委蘇治芬等人出席。
胡忠一致詞時表示,目前國內糧食自給率只有6%,大部分靠進口,一年雜糧進口約800萬噸,其中玉米400萬噸、大豆260萬噸、小麥140萬噸。
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俄烏戰爭影響,全球出現搶購糧食情況,政府積極推動國產雜糧原料生產計劃。
胡忠一指出,去年台灣大豆種植面積3303公頃、自給率僅0.1%,玉米種1萬5000公頃、自給2.5%,然而很多農地種植水稻,造成生產量過剩,且用很多水。
胡忠一提到,農糧署在北部辦理水稻與雜糧輪作計畫,發現大豆用水量比水稻少一半,1公頃可節省6700至8000噸水,還可減少用肥用藥、增加土壤肥力,種大豆比種水稻1公頃可省約新台幣4萬元成本。
蘇治芬認為,雜糧種植若能與智慧農業、智能農機扣連,除了優化田間管理、省力省工等好處,也有助於我國雜糧產業發展轉骨,期待產官學研大聯盟能繼續合作,也希望像大豆聯盟這樣的在地青年組織持續投入,共同開創台灣糧農新典範!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表示,這次結合產官學研結盟推動一期種大豆、二期種硬質玉米的輪作制度,此外還有業界協助導入循環益生菌有機質肥料與智能自動化施肥機械及採收機,增加農民種植面積,省水、省工外,還能提高糧食自給率,達到永續循環目標。(編輯:陳仁華)11107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