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唐獎澄清依創新和貢獻評選 沒考量區域性分配

2022/6/30 15:26(6/30 19: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0日電)唐獎第5屆得主日前揭曉,部分學者投書媒體,質疑唐獎得主多來自英語系國家。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今天澄清,各獎項是依創新及貢獻評選,而非考量區域性分配。

第5屆唐獎4大獎項得主於6月中旬陸續揭曉,近來部分學者投書媒體,指唐獎獎金高達新台幣5000萬元,受到國際注目,卻繞不過英語獨尊的文明框限,華人得主太少,連漢學獎得主都必須熟悉英文,在得到西方肯定後,才能繞一圈回到東方接受獎勵。

陳振川今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唐獎是台灣唯一的世界級學術大獎,邀請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和諾貝爾獎得主成立專業、獨立的評選委員會。評選時採推薦模式,邀請學術機構和個人推薦候選人,再從中挑出得主。

陳振川表示,唐獎是依創新和貢獻評選,4個獎項是分組獨立評選,沒有考量國籍、種族、性別和宗教,更不可能以區域分配得獎人。且目前只辦了5屆,不可能大家都有獎,或是輪流平均給獎。相信隨著時間拉到20、30年,涵蓋區域會更大,一定會有更多華人及來自各地區的人得獎,「現在談那個區域沒人得獎,還太早。」

陳振川也以諾貝爾獎比較,至今947名得主中,女性58名(占6%)、華人12名(占1.3%,算入達賴喇嘛為13名,占1.4%)。首次出現的華人得主楊振寧、李政道是於1957年得獎,距諾貝爾獎成立已56年。

唐獎於2014年首度頒獎,至今30名得主,女性有8名(占26.7%)、華人3名(占10%),且首屆就有女性(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 Gro Harlem Brundtland)、華人(余英時)得獎。

陳振川也提到,諾貝爾獎剛成立時也有許多爭議,例如瑞典國王不認同把獎項頒給外國人;也有人質疑諾貝爾的財富是靠販賣炸藥而來,是「不義之財」。然而至今100多年,已無人否認諾貝爾獎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

「如果諾貝爾獎只頒給瑞典人,那個格局就只在瑞典而已。」陳振川強調,唐獎創辦人尹衍樑是秉持著無私奉獻的理念,有感於人類享受文明和科技便利之時,也承受著永續發展等問題,才會創設唐獎。

對於漢學獎得主頒給牛津大學教授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陳振川表示,漢學在今日,已轉換成廣義華夏文明研究的通稱,希望藉由漢學打破東與西、國與國,今與古的學術範疇限制。羅森廣闊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不同區域間的互動交流,千百年綿延不絕,既使是最微小的一個器物或圖示,都可看見互動的脈絡。(編輯:陳政偉)11106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