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自由限縮 外媒轉駐台灣盼人才培植接軌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8日電)近年來中國新聞自由限縮,國際媒體紛紛撤出,選擇同樣使用中文的台灣成為新駐點。「德國之聲」台北東亞分部特派員楊皓暐認為,台灣人才環境能不能留住外媒,卻成為一大難題。
2022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因COVID-19疫情嚴峻改為線上舉辦,今年以「社會危機下的新聞專業」為題,邀請亞洲傑出新聞工作者分享。今天的台灣場,由中央通訊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朱建陵與德國之聲台北東亞分部特派員楊皓暐,談台灣、兩岸及國際新聞的困境。
擁有兩岸新聞資歷近30年的朱建陵表示,中國新聞環境每況愈下,政治打壓越來越嚴重,尤其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年代,異議人士、維權活動逐漸消失,專家學者也不敢受訪,「現在是最糟糕的年代」。
朱建陵認為,網路也衝擊新聞作業流程,新聞現場將消失,資訊源頭、回應、資料都源自網路,連台灣媒體到北京採訪最重要的「國台辦記者會」都會線上直播,「當台北同事都能立即看到,還需要舟車勞頓來回到現場嗎?」但他也強調現場的優勢是能即時「提問」。
朱建陵表示,網路不只改變觀眾閱讀平台與習慣,即時性也讓報導品質下滑、假新聞亂竄,但疫情卻讓媒體對網路依賴性更強。「新聞受網路左右,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他認為當代記者能做的,就是訓練辨識真假消息與事實查核,並加強專題報導、報導能力。
至於台灣做兩岸新聞的優勢,朱建陵說,因同文同種,新聞現場容易混在人群中訪問,但台灣媒體通常為輪派,不像外國記者可以常駐經營人脈、線索,且涉及敏感議題時,「外媒頂多申請簽證有問題,台灣媒體被抓比例更高,受到處分會更嚴重,香港記者又更糟糕」。
另外,近年來中國、香港新聞自由限縮,甚至出現驅逐境內美籍記者、刁難外媒簽證事件,許多外媒選擇撤出中國,將東亞分部、常駐人力轉至台灣。
身兼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的楊皓暐表示,光2018到2021年間,駐台外媒記者從38人增至59人,包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衛報」至少都有1人全職駐點台灣,明顯提升台灣國際報導能見度,題材也從過去侷限的選舉、兩岸關係、天災人禍等,擴增到更多元面向。
楊皓暐說,外媒需要大量在地夥伴協助深入台灣,兼顧了解中國、香港議題,並有能力將新聞資訊流暢換成英文與國際理解視角。只可惜台灣記者缺乏與外媒合作經驗,大專院校新聞教育則著重國內議題,訓練只符合中文媒體需求,國際報導、全英相關課程篇幅少,台灣人才庫難以銜接,他期待校園能更國際化,甚至邀請在台駐外記者開課。
楊皓暐以香港大學為例,校園教育著重幫國際媒體培育中國、香港報導人才,有許多國際一線記者會前往進修,也會從中選才。楊皓暐鼓勵台灣年輕記者,不要只關注台灣內部,要把議題熟悉度跨到中國與香港範圍。(編輯:張芷瑄)1110528
- 2023/01/17 14:06
- 2022/11/03 03:00
- 2022/07/03 08:47
- 中國新聞自由限縮 外媒轉駐台灣盼人才培植接軌2022/05/28 14:10
- 2022/05/15 06:03
- 2022/01/31 11:4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