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用藥給付擬擴大檢討 醫藥界看法不一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張茗喧台北12日電)衛福部健保署檢討指示用藥給付,對此醫界憂心,民眾逕自買藥恐延誤病況,且醫師若開藥民眾得自掏腰包,恐惹民怨;藥界則支持,自費購買指示用藥更能導正用藥觀念。
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逐步檢討指示用藥給付,近期統計民國109年用藥人數低於5000人的指示藥共356項,評估將退出健保給付,其中以家醫科、內科、兒科與耳鼻喉科用藥占大宗。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周慶明近日告訴中央社記者,指示藥退出健保給付議題討論已久,包含將處方藥轉列指示藥,或將原有給付品項逐步取消給付,這樣的政策方向,可能侵害民眾健康權,也惹來民怨。
周慶明說明,民眾難自行判斷生大病或生小病,若未經醫師診斷逕行到藥房買指示藥,可能延誤治療時機。
他舉例,民眾可能撞到頭導致頭骨有裂縫,腦脊髓液可能從鼻腔流出,症狀如同流鼻水,若民眾誤以為僅是感冒僅買藥服用,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病況。
周慶明也提到,過去外界常稱要效法指示藥比例高的美國,事實上台灣與美國人口密度與醫療環境不同,台灣人口密集、基層診所可近性高,方便民眾看診後再拿藥,反觀美國地廣人稀,病痛就醫不便,只好到藥局買藥,兩者不可類比。
周慶明表示,健保署限縮指示用藥給付,事實上省不了多少錢,卻可能危害民眾健康,且醫師若開立未給付的指示藥,民眾還得自費拿藥,恐惹民怨。
他認為,政府要檢討用量較少的指示用藥,醫界立場只能接受,但若未來檢討到大宗的指示藥,恐有不良效應產生。
另一方面,藥界對於指示用藥取消健保給付表達支持。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黃彥儒說,依照藥品分級,副作用強、藥效強烈的屬處方藥,由醫師開立處方;副作用輕微、藥效中等的為指示藥,不需醫師處方,只要由醫師或藥師指示後用藥。
黃彥儒說,目前逐步落實分級醫療,不用大小病都跑到醫院,特別是輕微的症狀可由藥師指導用藥,也會提醒民眾若用藥後症狀持續就要就醫評估,可讓醫療制度更完善發揮。
黃彥儒也提到,指示用藥健保給付下,不少民眾養成看病就要拿藥、甚至拿愈多藥愈划算的錯誤觀念,事實上有些藥物非必要使用,透過自費制度或可導正觀念,也可讓藥師衛教更完整。(編輯:郭諭儒)11103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