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解封勢將病例大增 民眾心理衝擊考驗大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江慧珺、陳婕翎台北28日電)台灣邁向解封,綜合專家及醫界分析,確診數可能暴增數萬例,民眾心理衝擊將成最大考驗,溝通要及早,提升長輩疫苗涵蓋率、備足口服藥及快篩,是必要條件。
過去2年,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肆虐,各國封城成了無可奈何的選項,台灣靠著嚴管邊境、全民防疫,不曾封城,處在疫情相對穩定的舒適圈;終於從3月起逐步解封,居家隔離天數從14天縮短為10天,但「與病毒共存」仍有最後一哩路要走。
「全球都在開放,台灣不得不往前走,跨出舒適圈。」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未來國門一開,每天可能新增數萬名確診個案,台灣人的心理狀態將成為政府面對最大的挑戰。
正因如此,何美鄉告訴中央社記者,政府應提早替全民「練兵」,讓民眾了解全面開放後可能面臨的狀況,如疫情變化、確診數等,盡量多和民眾進行公開且理性的討論,確保未來能以平常心面對改變。
既然要與病毒共存,勢必會有大量民眾確診,何美鄉認為,完善的採檢、確診相關配套措施,也是讓民眾得以安心及堅定信心的倚仗。
何美鄉說,政府應儲備大量公費快篩試劑,讓有症狀民眾、確診個案的接觸者自行檢測,一旦確診就回家隔離治療,同時也要針對家中有老人、小孩的民眾提供防疫旅館或隔離場所,避免傳染給他人,也紓解醫院負荷。
確診隔離期間既然不能出門,如何解決就醫問題,是多數民眾關注重點。何美鄉指出,台灣可考慮推動視訊醫療,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有研發一款APP,可由鄰近的診所醫護團隊看診,也可就近關懷或給藥、打疫苗,健保署也要擬定補助辦法,鼓勵基層診所加入照護行列。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台灣要與病毒共存,必須符合3大要件,包括長輩2劑疫苗涵蓋率達80%、有足夠口服抗病毒藥物、具備快速診斷工具,才能讓民眾知道,儘管不可能完全不感染,但醫療系統仍有足夠能力避免惡化為重症。
黃立民說,指揮中心鬆綁防疫的腳步要慢要穩,步步為營,未來只要能確保疫苗、藥物到位,就能加快解封開放的腳步。(編輯:陳清芳)11102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