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變氣管手術 可望治染疫後遺症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台北28日電)移植醫學大突破,台大醫院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讓一名氣管狹窄、呼吸衰竭的44歲男性重獲新生,此技術還可望用於治療COVID-19的後遺症。
台大醫院今天舉辦「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 」與「成功建構視覺神經性退化本土基因資料庫」記者會,說明尖端醫療發展成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胸腔重症專家陳晉興說說,器捐或人工氣管移植堪稱胸腔醫學最困難的挑戰,因氣管無大血管接合,且排斥問題嚴重,先前幾乎少有成功案例。
陳晉興說,直到2018年法國團隊發展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血管,冷凍於攝氏零下80度後解凍,破壞可能的排斥成分,解凍後當成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
陳晉興解釋,用主動脈進行氣管移植,不僅沒有排斥問題,植入的主動脈後來竟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台大醫院去年也替一名44歲患者完成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成為亞洲首例。
陳晉興說,台灣結核病人數眾多,部分患者可能因發炎導致氣管狹窄,或者因氣切、癌症等原因造成氣管病變,過去只能靠裝氣管支架,但氣管支架易滑脫,造成患者呼吸困難,再度陷入生命垂危。
陳晉興說,這名患者年輕時曾患肺結核並服藥治療半年,10年前因咳嗽有痰就診,發現陳舊性結核病變,引起5公分長的氣管狹窄。
陳晉興表示,患者原本靠藥物治療緩解,但去年2月開始發燒且呼吸困難,緊急接受氣管支架置放手術後出院,未料不久後支架滑脫,再度送往台大醫院緊急氣切插管,靠呼吸器延命。
所幸去年4月患者等到主動脈大愛捐贈,在台大醫院胸腔外科、心臟外科與葉克膜團隊通力合作下,完成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成功救回一命。
患者今天也出席記者會,迄今術後已經9個月,向醫療團隊致謝說話鏗鏘有力,已恢復正常生活及運動,早晚能各走3公里,呼吸順暢,連小跑步也沒問題。
陳晉興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也可能造成氣管後遺症,這項技術未來也可望用於治療,讓氣管病變的患者有更多續命的機會。
此外,台大醫院眼科與基因醫學團隊合作,揭曉在台灣人口中,造成早發性視覺缺陷的重要基因,可提升診斷率,將可成為台灣人口基因圖譜中的重要資訊。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達慶說,目前已有基因缺陷的病友,透過臨床試驗與罕病恩慈專案手術的形式,接受基因相關療法,初步結果均有樂觀進展。
陳達慶說,雖然目前能治療的基因缺陷眼疾仍屬極少數,但醫療科技持續進步,將有愈來愈多病友有機會治療、改善或延緩原本普遍被認為無藥可治的失明困境。(編輯:張雅淨)11101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