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機械化加智慧管理 花蓮有機大豆栽種面積大增

2021/12/13 18:26(12/13 19: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3日電)花蓮區農改場今天說,搭配鼓勵有機耕作、轉作進口替代作物,10年來提供小農機具及智慧化管理輔助大豆農,單一小農耕地從1分變逾10公頃,全縣從6公頃擴至242公頃,增數十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召開「全國首創智慧化監測系統導入大豆作物,預警、管理輕鬆搞定」記者會,發布上述成果。

花蓮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張光華補充,因應進口農機價格高,實際操作不見得適合小農耕作,花蓮區農改場為在地小農投入客製化農機研發,民國101年推出附掛式旱田播種機、104年推出選豆機、106年推出旱田除草機、107年推出附掛式畦間除草機、108年推出大豆高速選別分級設備及110年推出大豆粒徑選別機。

花蓮區農改場場長杜麗華說,因為相關機械化輔助,小農原本1天播種1分地,變成4公頃;除草1天1分地,變成2.5公頃;選別豆子,原本每小時7公斤,使用第二代選別機變成200公斤,幫助小農擴增栽種面積,從原本單一小農約1到5分地,變成10公頃以上。

與會的花蓮縣有機大豆小農黃柏凱說,目前他的有機大豆耕作面積已達26公頃,貸款超過500萬元購入大、小型機具,預計7、8年間可以攤提相關成本支出。

杜麗華也說,機械化讓播種、除草、選別分級作業等成本降低9成以上,每包1台斤的有機黃豆獲利多37元。

她並說,除了研發機具讓小農省工、提高效率,花蓮區農改場還與蜂巢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對作物生長監測,結合氣象資訊、花蓮區農改場的專業,整合後,提供農民何時播種、施肥、防治病蟲害的時機與方法,讓在地有機大豆耕作減少損失、更精進。

她還說,運用區塊鏈科技,整合有機大豆耕作資訊,幫助農民在產品包裝貼上QR code,讓消費者可用手機掃讀、了解產銷資訊,建立優質品牌形象,深耕市場行銷。

花蓮區農改場統計,台灣每年消費大豆260萬公噸,人均消費110公斤;但是進口占250萬公噸以上,這10年來搭配農委會鼓勵有機耕作、轉作進口替代作物政策的推動,輔以機械化、智慧農業推動,花蓮縣有機大豆栽種從6公頃,已擴增至242公頃,成長數十倍。(編輯:管中維)11012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