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商品是否環保難辨別 環署思考要標示碳足跡

2021/10/20 19:1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0日電)坊間「環保商品」琳瑯滿目,環保署今天表示,有在思考是否在修溫管法或是廢清法的過程中,以半強制的方式要求商品揭露碳足跡,讓民眾能清楚區分商品究竟是不是環保。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天邀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質詢。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質詢提到,目前坊間許多PLA材質的餐具、商品,要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才能分解,但混入一般塑膠回收系統又很難回收,反而造成干擾,「為何環保署還堅持用PLA材質」。

環保署長張子敬備詢表示,當初PLA的訴求是可分解,所以被歸類在友善環境,但後來發現若混入其他塑膠回收系統的確會造成干擾,這部分已經在檢討;承諾年底會有檢討報告,將有一個如何處理PLA的立場,逐步推動。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質詢時提到,很多人支持環保,但市面上很多商品雖然標榜環保,但其實回收或處理上並不如預期容易,但現在法規似乎沒有清楚定義「環保」或是「永續」。

張子敬提到,有思考在修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時,能否加入碳足跡,半強制性要求商品標示,讓民眾可以判斷;或是在廢棄物清理法是否能做一些定義或是規範,在什麼樣的條件下能宣稱是環保材質;用比較簡易的方式,讓民眾能清楚區分商品究竟是不是環保。

張子敬提到,碳足跡會看在溫管法中能否修訂,或是廢清法裡有沒有機會,允諾在2個月提出相關報告。

根據環保署資料,所謂「碳足跡」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編輯:陳仁華)11010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