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病例仍列案疫調 醫:解封階段有一定必要性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0日電)昨天出現一名本土染疫女童,因有抗體屬舊案,對社區威脅小,外界也關注舊案疫調的必要性。國內醫師強調,弱陽性仍具潛在風險,監測性篩檢舊案進行疫調,在解封階段有一定必要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共4例,分別為1例本土個案及3例境外移入。昨天新增的本土個案(案16396)中斷連9天零本土紀錄,為台北市一名1歲女童,檢驗Ct值高達38,病毒量低,且檢出抗體是陽性,屬於感染舊案。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強調,女童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研判對社區影響非常低。事實上,近期新增本土個案常為舊病例,各界開始關注舊案列案號,並進行疫調的重要性,不免也有部分意見認為,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匡列病毒量過低、具有抗體的舊個案接觸者,並進行疫調,可能反而變成一種浪費。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今天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在執行監測性篩檢政策時,被發現的舊病例列案疫調不會浪費資源。他指出,雖然個案已處於時陰時陽階段,傳播風險低,但若接觸到免疫力不全民眾,仍可能形成傳播鏈。
邱政洵說,國內現階段社區本土個案零星,雖有邊境防堵政策,但仍擔心出現漏網之魚,所以需要仰賴監測性篩檢,尤其現在是解封階段,監測性篩檢更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落實監測性篩檢才可以敏感發現國內社區疫情變化,以利及時調整疫情警示,以及強化防疫規範。
邱政洵說,現階段監測性篩檢幾乎下放醫院執行,而且採檢數量也都不算少,以林口長庚醫院進行患者及陪病者篩檢為例,近期單日篩檢量約600至700人,有時甚至可高達1000多人,其中偶爾會出現病毒量低具有抗體的舊案,包含過去已經列案者及沒有被發現的隱藏個案。
邱政洵認為,考量COVID-19弱陽性舊病例仍有潛在傳播風險,過去沒有被列入案號的舊案都應視為無症狀感染者,編列案號及進行確診病例接觸者疫情調查,若不執行相關疫調,反而無法確定病例是否為舊案,容易出現漏網之魚,造成社區傳播風險增加。(編輯:張雅淨)11010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