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低碳島 赤山掩埋場功成身退推太陽能發電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27日電)赤山掩埋場在飽和及完成復土後,已於去年底進行封閉,為繼續展現其價值和功用,原地主古崗董氏基金會將與民間廠商合作,共同設置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系統。
動土典禮由金門縣長楊鎮浯與基金會董事長董燊共同主持,金城鎮長李誠智、古崗董氏基金會、董氏宗親會及在地鄉親、國家公園、台電金門區處及塔山電廠等代表出席,期盼赤山掩埋場在褪下環保任務的同時,重新被賦予新角色、新定位,貢獻新的價值。
董燊致詞表示,赤山掩埋場土地租約在民國109年底到期歸還前,基金會也一直思考如何延續其價值。參考台灣的經驗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除了可躉售電力外,也為金門低碳島貢獻一份心力。
楊鎮浯則是感謝古崗村周邊所有鄉親20多年來的默默支持。他說,赤山掩埋場是在民國89年啟用的,原本預計使用5年時間,但在鎮公所大力推行「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政策下,讓掩埋場一用就是20年。
今天的功成身退,也可用華麗轉身來形容,因為它將從過去收受令人嫌棄廢棄物,搖身變成提供潔淨能源的場域。讓這塊原本可能就此被遺忘在金門西南隅土地,現在有機會重新發光發熱,肩負為金門供應潔淨能源的重責大任。
金門縣環保局說明,推動再生能源建置一直是重點工作,其中尋求大面積土地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是最經濟、最有效率方式。但這樣的先天條件在金門卻很不容易達成,而封閉後的掩埋場本身即有足夠面積與可能,才有機會促成這樁喜事。
環保局新聞稿表示,依廠商規劃的設計圖說,未來在赤山掩埋場將設置5712片、每片0.35kW,共1999.2kW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以金門每瓩年平均發電量1252度估算,這片場域可年減1274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3.3座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收量。
後續施作上將依場域內土壤性質,以水泥基座方式施工,透過友善環境工法,以便在整體設施達到營運年限後,方便拆除及恢復原有土地使用。由於全案合作廠商在屏東枋寮、嘉義東石有成功經驗,預計對赤山掩埋場施作上有相當幫助。整個案場預計年底前完成施作,若順利可望在明年農曆年前併網運作。(編輯:孫承武)11009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