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社關懷憂鬱症音樂會 陳時中籲社會一起撐住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6日電)台北市華南扶輪社今天舉辦「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致詞時指出,憂鬱症患者最需要陪伴,就像防疫一樣,需要社會一起撐住,才能把傷害減到最低。
台北市華南扶輪社今天舉辦第7屆「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獲得國際扶輪3523地區14個友社響應,將主題訂為「青春不憂鬱,關懷Z世代的情緒風暴」。
陳時中下午主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後,趕往現場聲援。他在致詞中提到,憂鬱症可以說是「現代病」,過去大家不瞭解,患者往往會被誤以為是「無病呻吟」,在群體的漠不關心下,衍生很多的問題,也讓患者不敢求助。
陳時中說,近年大力推廣下,民眾的觀念漸漸比較正確,在1925專線(衛福部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電話)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至少大家願意尋求幫助」。
但陳時中提到,一般統計憂鬱症患者約15%到20%有自殺傾向,但上述專線統計的青少年案例,自殺傾向卻接近30%,比率相對地高。換句話說,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比較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等到求助時,心理已經走到比較後端的情況。
陳時中表示,如何瞭解和協助憂鬱症患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畢竟每個生命都非常寶貴,年輕的生命如果能度過這關,就會有璀璨未來,但有時走不過去,就白白消耗一條寶貴的生命。
他表示,憂鬱症重視「陪伴」,不外乎就是同理心、關心,大家一起做一些正向的事情,例如多聽歌、多唱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他相信全體民眾都有責任一同認識憂鬱症、一同幫助年輕人,只要是社會有關懷,憂鬱症就會變少。
台灣控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受到國際肯定,陳時中歸功於全體民眾一起撐住,互相扶持和上緊發條,讓政府的防疫政策事半功倍。他認為憂鬱症防治也一樣,社會如果能一起撐住,憂鬱症的傷害就會減到最低。
稍早上台致詞的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台北市非常重視青少年憂鬱與自殺問題,近年強調將防治觀念深入校園,訓練教師去辨識、篩檢和關懷,希望及早發現、及早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董事基金會曾調查,台灣約1/7高中生、1/5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但僅1/10人會尋求幫助。千禧年後出生的「Z世代」,身處網路、手機、社群等科技劇烈變化的環境,不缺物質,卻容易找不到方向。
張家銘提到,陪伴憂鬱症的技巧有「3不」,不強迫、不逃避、不給壓力,以及「3要」,要關心、要陪伴、要同理。他期許社會發揮「Stand by Me(站在我這邊、支持我)」的精神,讓青少年不會孤單、害怕。
今天活動有個小插曲,陳時中離開會場時,被媒體問及和吳怡農誰比較有可能選台北市長,陳時中說:「這件事情不是一個選項。」媒體追問目前最大的選項是什麼,陳時中說:「把防疫做好。」(編輯:唐聲揚)11003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