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衝擊工作 學者:社會要給失敗者更多機會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1日電)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召開「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焦點座談,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表示,面對AI(人工智慧)的衝擊,未來社會需要給失敗者更多站起來的機會。
黃昆輝教授基金會今天召開焦點座談,邀請多名學者專家與會。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新世代面對的環境變遷快速且巨大,AI和資通訊技術發展,尤其衝擊產業,未來哪些產業是無法被取代的,人才培育要著重哪些能力,值得社會思考。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表示,AI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各方專家說不準,也沒有精確的研究,有人說會影響9成的人,但薪水降低和失業都算是影響,有的專家提的更是影響的「機率」。但總歸而言,社會都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陳博志說,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失敗」的機會將很大,因此整個社會制度,要更有能力來應對「失敗者」,要提供更多不同的機會。在美國社會中,失敗的人常有爬起來的機會,但台灣卻比較沒有,失敗者往往會被貼上標籤,難以翻轉。
陳博志認為,不一定要鼓勵「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而要有「退而求其他」的機會,例如有人從小立志當貝多芬,後來沒做成偉大的作曲家,也可以當演奏家、音樂教師或演唱者,「這個社會要讓大家有很多出路。」他認為靈活的學習、發掘和解決問題、和社會連結的能力,將是未來人才培育的重點。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表示,現在大家談「失業」,但在未來可能是「無業」的時代,整個社會面臨很大的典範轉移。他認為要加緊推動智慧教育,大學教育和職業訓練,都應和數位科技、AI、互聯網等領域扣連,做一些相應的調整。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表示,現在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未來存不存在,也無法確保是否還有人願意付那麼高的價錢來購買你的服務。對很多領域來說,不一定會被AI取代,但重點是如何進行「價格保衛戰」。培養國際觀、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等,仍非常重要。
國際技能發展協會執行長黃偉翔認為,未來有很多職業需求的能力,是目前的教育體制、社會框架下無法培育出來的。因此他認為應讓人們有更多生活體驗的機會。學生不要每天都被綁在學校、補習班,就業者不要整天綁在工作上,時間到了就該打卡下班,留下更多時間生活,才能找到潛在的需求,並尋求解決的方案。(編輯:張芷瑄)10911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