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也會罹肺癌 有家族史風險高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5日電)「我不抽菸,為什麼會得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問題。肺癌專家陳育民今天說,在台灣,不抽菸者罹肺腺癌比例逐年提高,原因不明,但可能與基因有關,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07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續37年居首,其中又以肺癌為癌症死因之首。107年就有超過9000人死於氣管、支氣管及肺癌,每年新增的肺癌患者多達1.3萬人。
為了提升民眾知能,癌症希望基金會等團體合作推出專為肺癌病友設計的數位工具「肺癌攻略」,今天舉辦上線記者會。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在記者會表示,肺癌治療有2大困境,第一是發現晚,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已是局部轉移或晚期。因肺癌好發的位置沒有靠近痛覺神經,不會有痛感,等到出現症狀,代表癌細胞已經吞噬肋膜,或因產生積水而氣喘。
第二困境是治療晚,陳育民解釋,肺癌治療日新月異,民眾的知能未必能跟上,醫病溝通非常重要。民眾若因害怕治療、擔心副作用,可能就尋求偏方而延誤治療。臨床上屢見患者不敢回診、選擇吃草藥,結果短短數月病情就惡化。
陳育民表示,最常被病人問到的問題是:「我明明沒有抽菸,為什麼肺癌會找上我?」根據統計,台灣每年不抽菸、罹患肺腺癌者確實逐漸增加,原因不明,但可能與基因有關。有研究也發現,當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若1人有肺癌,其他家人罹患肺癌風險增加1.5倍至2倍;若2人有肺癌,危險性增加到5倍。
現行肺癌非侵入性檢查以胸部X光檢查為基本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為不利;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能有助早期發現病灶,但存有偽陽性,導致良性結節被誤判。
陳育民說,國健署委託的一項大型本土研究,希望釐清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否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相關學會將討論並擬定新版指引,提供醫界參考。
國健署長王英偉在記者會前受訪指出,癌症治療都希望能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臨床也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能發現小結節,造成民眾心理恐慌、壓力,結果開刀發現是良性,也會增加醫療負擔,還必須審慎評估。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肺癌攻略」是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可補充民眾知識不足、提高疾病意識,也可改善醫病溝通效率。
病人與家屬可下載Line的聊天機器人,加入對話後就有肺癌相關資訊可即時互動。另有網頁版供醫護人員使用,也有語音播放功能,方便年齡較大的病人或家屬聆聽。
協助設計「肺癌攻略」的病友惠敏是前醫藥記者,她過去自認是半個癌症專家,但在確診肺腺癌及住院期間,才深感病人在治療決策上的手忙腳亂與心慌。
惠敏說,「肺癌攻略」就像是數位武功祕笈,一步步帶領病友理解治療路徑、選項,便於與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唯有了解,才好對付,在抗癌路上,安心篤定勇敢前行。(編輯:戴光育)10807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