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3歲童嚴重腸炎頻血便 靠親姊便便救回一命

2019/7/11 13:41(7/11 14: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1日電)一名3歲男童罹患嚴重腸炎、頻頻血便,診斷出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多次以抗生素治療都再次復發,醫師將男童親姊姊的糞便菌叢移植到男童腸道,成功緩解症狀,救回一命。

林口長庚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銀行」,致力進行臨床與轉譯研究。

林口長庚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困難梭菌感染通常發生在長期住院且使用過廣效性抗生素的病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身上,因為大量、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使腸道菌相改變,感染困難梭菌釋放出毒素,導致嚴重腸道併發症。

根據統計,美國一年約有45萬人感染此菌,其中約3萬人因此死亡。根據台灣地區過去研究,每10萬住院人次約有45個感染個案。

邱政洵說,治療困難梭菌引起的感染,通常必須使用萬古黴素等更多的抗生素,但可能面臨治療失敗或導致更嚴重抗藥性細菌感染,而且即使病情有所改善,也有很大機會再次復發,因此醫界研究出「微菌叢植入術」,透過移植健康的糞菌來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成為合乎環保、自然的治療方式。

實際上,糞便治病早在古代中國就使用過,邱政洵說,古籍上記載的「黃龍湯」就是大小便製成的藥劑,現代則是將糞便經反覆的過濾、離心、洗滌之後,得到乾淨的微菌液,並用胃管、灌腸、腸鏡等方式植入,未來也可望發展成膠囊。

衛福部自去年9月開放特管辦法,新增糞微菌叢植入治療(FMT),開放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等方式,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植入病人腸道,用來治療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病人。

邱政洵說,林口長庚醫院自特管辦法通過以來,截至6月已完成5例微菌叢植入治療,年齡遍及3歲至88歲,移植2到4週以後,病人腸道菌相幾乎恢復到完全正常,追蹤2個月至1年也沒有復發現象。

收治患者當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名3歲男童,由於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持續腹瀉血便而住院,又診斷出被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經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效,仍反覆感染。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因罹患主治醫師決定採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療,經檢驗認為男童姊姊的糞便適合捐贈,便以內視鏡方式將姊姊的腸道菌叢植入該病童腸道,治療後病童的腹瀉血症狀緩解,也讓改善腸道菌相恢復平衡。

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著手發展「微菌銀行」,將健康人捐贈的微菌液存起來,提供緊急病患使用,邱政洵強調,微菌叢植入術除了可用來治療困難梭菌感染,未來也可望用於治療腸道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癌症、神經系統等疾病。(編輯:方沛清)10807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