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通信 用食材搭建生產與消費者橋梁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30日電)日本食通信聯盟經由附贈食材的情報雜誌「食通信」,加強生產者與消費者連結,台灣版食通信也在今年初創刊,讓消費者了解吃的食材及各食材生產者背後的故事。
食通信是一份附贈食材的情報誌,透過看得到的刊物,享受吃得到食材背後的故事,從食材出發,看見生產者的價值,找回農村、找回地方的生命力。
2013年7月日本第一部附食材情報誌「東北食通信」創刊後,短短2年在日本全國展開,而在2018年1月,台灣也誕生了4部不同地域的食通信,包含中台灣、東台灣、雲林、旅人食通信。
台灣各地盛產許多農作物,吸引不少民眾購買,但卻有很少消費者瞭解這些農作物背後有什麼生產故事。雲林食通信主編李宜倩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食通信擔任了消費者及生產者中間的連結,讓消費者能透過豐富圖文,了解食材及背後生產者不同的故事。
李宜倩舉例,古坑柳丁大家都有聽過,但每種柳丁都可能因不同生產者而有不同的故事及風味,「讓大家了解作物不同的面向」,是食通信基本的原則,食通信也能讓消費者不會只知道自己吃了什麼農產品,而能跟生產者有所連結。
李宜倩指出,她就曾遇過農民,會挑選與自己有連結的農作物來種植,消費者得知後也相當期待作物的產出。
李宜倩舉例,雲林有一種傳統作物叫「梨仔瓜」,是以前雲林農民常常種植的瓜類,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今年有一期食通信就是介紹梨仔瓜,並有附贈給讀者,但不巧適逢大雨,導致第二批梨仔瓜無法順利出貨,詢問讀者是否可以用梨仔瓜加工品做替換,但讀者卻都堅持「那是小時候的回憶」,要等待明年梨仔瓜產出。
除了勾起讀者的回憶及共鳴外,食通信附贈的食材也曾改變消費者對食材的偏見。李宜倩指出,曾有消費者認為柳丁很酸,所以很討厭吃柳丁,但在品嚐食通信附贈的柳丁後,就對柳丁從此改觀,「原來柳丁這麼好吃」。
此外,也有許多讀者會發想創意,將食通信附贈的食材做更多不同用途的利用,像是把柳丁做成咖哩飯等創意料理等並分享,李宜倩表示,這樣互相的交流都是食通信帶來的成效。
曾登上雲林食通信的生產者陳政鴻是在2016年返鄉接下家中果園事業的青農,家中果園原本是用慣行農法,他接手後在2017年將果園轉為友善農法種植,也將作物種植過程分享在臉書粉絲專頁上。
陳政鴻指出,一般消費者與食材通常都會有一種距離,消費者可能在超市購買了柳丁,但卻完全不知道柳丁是怎麼生產而來的,「食通信是一個載體」,能讓消費者了解農夫在做什麼,也更了解作物以及作物種植過程。
陳政鴻指出,透過食通信,他也看到不少消費者會用他種植的柳丁來做各種不同料理,「用我種的柳丁做出各種不同料理」,都讓他覺得相當新鮮。(編輯:黃于)107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