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再破難關 首座海中鋼箱圍堰完工
2018/7/16 16:04(7/16 16:11 更新)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6日電)高速公路局3月克服堅硬的花崗岩地質,完成主橋段首支直徑2.5公尺基樁後,今天凌晨再破一道難關,花了兩個月,完成首座海中鋼箱圍堰基礎,向民國110年完工期再邁進一步。
高公局今天發布新聞稿,金門大橋跨越大、小金門間海域,工程在近岸區海床深度6公尺以下時,墩柱基礎允許鋼板樁雙層圍堰工法施作,但面對海域中海床深度大於7公尺,甚至深達20公尺以上時,已無法採用鋼板樁工法施作墩柱基礎。
高公局在金門大橋工程橋梁墩柱基礎,首次採用鋼箱圍堰工法施作,最大尺寸為使用在主橋段的長寬高,分別是29公尺、23公尺及5公尺,最小尺寸是在引橋段,長寬高分別為7.5公尺、7.5公尺及2.5公尺。
高公局說,金門大橋的深槽區主邊橋共有11墩、小金端引橋段共有15墩採鋼箱圍堰基礎施作。
高公局介紹海中鋼箱圍堰施工困難度,要先利用海中基樁外套鋼管作為支撐,並將陸地組裝完成的鋼箱圍堰,以24支鋼棒吊掛在基礎位置上方,接續利用12部千斤頂逐步沉降至海面下設計高度,再由潛水人員在海下3至9公尺,安裝圍堰底版與基樁外套鋼管間封板,接著在水中澆置封底厚度達1.5公尺的混凝土,再將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
等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後,需抵抗超過1000噸的上浮力及每天2次的漲退潮海浪衝擊,利用6支基樁外套鋼管及外側4支抗浮鋼管,共同抵抗水浮力及海浪衝擊力。
高公局說,鋼箱內部抽乾後如仍有滲水,須由潛水人員潛至鋼套箱外底部,觸摸尋找滲漏處進行封堵,確保鋼箱內部無滲漏,構築乾式施工環境,才能進行基樁外套鋼管切除、基礎鋼筋綁紮及混凝土澆置,施工過程繁瑣困難,更要警戒注意鋼箱內部海水滲漏狀況。(編輯:陳怡璇)10707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