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研究員壯遊極地 拓展生態視野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17日電)「極地科學研究計畫」,3名台灣生態研究員徐振輔、呂立中、曾奕晴,目前正在西伯利亞,與俄羅斯學者交流,透過壯遊、地理資訊、聲音地景,拓展台灣生態研究的視野。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今年和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合作,投入極地科學研究。源起於去年6月18日,台灣第一支極地探險研究團隊,在西伯利亞帶回白鶴、鳥類、植物等研究成果。
生態工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表示,去年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交流,簽署台俄合作備忘錄,跨國拓展生態保育的格局。徐振輔、呂立中、曾奕晴今年在善心企業贊助下,再度踏上孤寂的苔原。
3人受到當地學者Ruslan Kirillin等多人照顧,在北緯70度,展開台俄交流,希望喚起重視生態及環境保育。更帶著紀念銘牌,釘在台灣捐贈的兩個極地研究站。眾人在俄羅斯喬庫爾達(Chokurdakh)展示中華民國國旗。
徐振輔將以90天,從極地壯遊到赤道,重新領悟18世紀探險家流浪者的角度,以地理學家的思考,以五感與筆桿重新領悟世界。
徐振輔15日在「西伯利亞日記」描述,今年春天來得晚,往常這時已融雪,但現在還到處冰凍。履帶車隆隆橫越高低起伏的苔原,當駛入草澤時,會壓破水面的薄冰。
徐振輔說,「四望無際,好像自己身在凍結的海上。天空中幾乎沒有雲,我抬頭,抬頭就是宇宙,宇宙在我的上方,而我在宇宙中。」
呂立中則以他的地理資訊系統專業,協助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建立並判釋白鶴棲地的變遷。
女研究員曾奕晴,錄下此行的所有聲音地景與極地鳥類聲音,協助俄羅斯科學院,建立聲音基礎資料庫。在廣裘的極地苔原,有風聲、有鳥聲。
曾奕晴昨天表示,Kytalyk自然保留區位於俄羅斯薩哈共和國東北方邊界,除提供西伯利亞白鶴夏季的繁殖領域,也是水鳥繁殖換羽、馴鹿夏季遷徙的棲地,鄰近河床的土地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珍貴資源。對鳥類及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有重要的地位。
廖仁慧表示,希望3名極地科學研究員的成果,激勵更多台灣年輕人,跳脫舒適圈,了解生態發展起源的西伯利亞凍原,為全球生態研究貢獻心力。感謝贊助極地服裝、攝影器材與經費的企業,以熱情讓台灣更溫暖,以實踐讓台灣更好。10607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