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繪畫走出產後憂鬱 溫貝琳教學生察覺自我

2017/4/5 08:45(4/5 09:4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5日電)景美女中美術教師溫貝琳,靠繪畫走出產後憂鬱低谷,如今她不只交美術,更教學生在創作過程察覺自我,帶入心靈對話,很多人觸及內心深處,不由得邊畫邊哭。

台北市迪化街的古樸老街屋中,柔和的燈光照在白牆上,幾幅畫作一字排開,讓人不禁駐足觀賞。溫貝琳用柔和的語調,向民眾介紹一幅幅畫作背後的心情故事。

溫貝琳的創作,多是累積纖細的線條,透過筆的軌跡綿延出整體景象,或是新芽抽出,或是蕾苞綻放。整幅作品像是一件編織品,也像匠人精心雕刻的版畫。

其中一幅作品,憂鬱的藍色線條相互交疊,溫貝琳說,創作時覺得很不滿意,線條處理的不好、顏色也不對,越改反而越糟,每天心情起伏劇烈,甚至難以入睡。後來,她決定放下執念,把圖中覺得畫得最不好的地方,用一塊白色的顏料蓋住,正好形成一個白色大拇指的形狀。

「它好像壓住我這個念頭,告訴我停止自我批判,停止凡事要追求完美的標準,這張畫提醒我,生命中有很多的放不下、自我的束縛。」溫貝琳說,每張畫作都有很多不是那麼漂亮、完美的線條,但畫家必須學會接納,也透過繪畫這條路,練習放下對自我的批判,進而接納自己。

溫貝琳曾罹患產後憂鬱症,懷孕的最後幾個月,她被迫在醫院臥床安胎,無法自行起身,只能給人照顧。她形容那段過程,就像是生命教她「臣服」。

生產後,溫貝琳陷入自責之中,她覺得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不可能盡到母職。曾有一段時間,她不敢跟人說話,甚至不敢觸碰孩子,害怕走到窗台或河邊,讓自己萌生尋短的念頭。

產後憂鬱期間,溫貝琳嘗試很多治療方法,並遇到人生中的貴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謝宏達。謝宏達教她勇敢面對心魔,用畫筆把內心的恐懼畫出來。

受到謝宏達的激勵,溫貝琳重拾畫筆,她反思自己從大學畢業後,雖然在高中任職,卻有將近10年間,不曾創作一幅屬於自己的作品。美術科班出身的她,學習歷程中遇到太多高手,害怕比較,害怕被人指點,最後她只有在出國時,才敢畫幾張明信片,因為在國外,沒有人知道她的背景,也才能放開創作。

如今溫貝琳已走出人生低谷,成功面對人群、舉辦畫展,在課堂上,也不吝於向學生分享這段人生歷程。她說,憂鬱不是像跑馬拉松跌倒扭傷,只需要旁人攙扶就能重新站起,而是跌到骨折,必須接受專業醫療,她教導學生察覺自我,也要觀察身旁的朋友、親人,若有憂鬱症狀,應勇於求助專業。

溫貝琳深信藝術具有治療的功能,她讓學生畫自己的手,透過觀察手上的線條,觀測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望,進而與自己對話。很多學生將感情投射在畫筆上,不由得邊哭邊畫。

「繪畫是讓靈魂發色的過程,可幫人察覺深藏的感觸。」溫貝琳說,高中學生面臨升學壓力,美術課的重點不在教授技巧,而是教導欣賞藝術,也欣賞自己的人生。10604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