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療資源多 思覺失調症早治效果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日電)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在健保實施的頭10年內,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首次住院率下降幅度近5成,推估跟精神醫療可近性、藥物進步有關。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陳為堅與其指導學生江芝林醫師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探討台灣自健保實施以來,思調失覺症患者的首次住院發生率的歷年變遷。
研究結果顯示,在健保實施以來的頭10年內(1998年至2007年),台灣思覺失調症的首次住院率從10萬分之35.6下降到10萬分之18.7,下降幅度高達48%;所有精神病診斷的首次住院率則從10萬分之47.8下降到10萬分之29.2,下降幅度也高達38%。
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江芝林上午在記者會中表示,住院率的逐年下降,顯示因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比例愈來愈低。推估跟健保實施後精神醫療可近性增加、近年來精神科藥物治療的進展,有密切關係。
江芝林說,思覺失調症各年齡都可能發病,但多集中在青年階段,這階段正經歷學業、就業、成家,如果發病沒有妥善治療,會對人生、親人造成很大影響。
陳為堅表示,研究也發現,分析1998到2000年第一次精神科門診到住院的患者,中位數是1.7年,但2005到2007年患者資料發現,第一次看門診到住院的中位數延長到2.7年。意即精神治療的逐年進步,確實有助於延長患者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的時間。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董鈺琪則表示,台灣醫療資源、科技進步,以及健保藥物給付都有改善,醫療供給也有增加,如精神專科醫師數從民國99年到2017年就成長了66%,基層診所的醫師成長更高,每年有8.2%成長。
台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科名譽教授胡海國表示,思覺思調症患者是腦的生理功能出現問題,當遇到大的壓力、受挫,可能就會發病。精神疾病如果早期發現、治療,療效最好,也可以降低日後可能惡化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胡海國說,近年來社會對精神健康知能提升很多,大家都知道有困難就應該找人幫忙。過去的患者可能都要經過求神問卜階段,現在都知道應該尋求專業治療。
他表示,門診也看到有些患者會自己來看病,「知道哪裡不對勁了就快點來」,當父母、老師接受到孩子的求助訊息,也應該及早給幫忙,不要用道德判斷去質疑「怎麼功課變不好、怎麼不學好」。10603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