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別養出慣孩子 大學教授提醒父母這4點

2016/12/25 11:32(12/25 11:5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5日電)現在年輕人常因被保護太好而飽受批評,台師大副教授謝智謀提醒父母,別用框架看孩子,要讓孩子探索自我,陪孩子面對生命困境,孩子長大後要懂得放手。

從小曾經歷家暴,還曾混幫派,更接受感化教育的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謝智謀,最後浪子回頭,成為大學教師,10多年前自美國返台任教時,將戶外體驗和冒險治療引進台灣,幫助許多孩子翻轉人生。

謝智謀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返台任教,開始帶學生上山下海,2005年更開始帶學生到海外遠征,但2006年某一天,謝智謀跑步完去泡三溫暖,返家時正好是寒流天氣,他赫然發現自己指甲變成紫色,全身疼痛,到醫院急診室後發現是心肌梗塞,一度被醫生宣告病危。

謝智謀表示,後來雖緊急進行手術,但因為缺氧太久,心肌壞死太多,醫生告訴他以後都要避免激烈運動,對他而言「就像宣布死刑」,但不服輸的他,仍持續訓練身體,後來參與數次海外遠征,甚至去爬喜馬拉雅山,連醫生也拿他沒辦法。

「當我想要做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專注去做」,謝智謀表示,這是他對一件事堅持的毅力,就像他體驗教育一做就是10多年,不會隨潮流改變,雖然剛開始很多人反對,還有很多人質疑「去爬個山就是教育、就能拿學分、就能治療?」但他認為,教育改革要透過很多實踐來證明。

謝智謀試著找家長來談,和孩子一同分享改變,也將戶外體驗、冒險教育做成研究報告,變成可閱讀的資料,後來更成為大學部的課程,連教育部也開始補助,「孩子的學習不一定要在室內」,抽象觀念不強的孩子,透過做中學才更能體會。

曾經歷過人生迷惘的謝智謀表示,他一直希望在教育當中將「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和「世界的需要」進行連結,如果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世界不需要,就很難堅持下去,唯有將兩者連結,才能去影響、幫助更多人,因此他決定帶著學生去改變世界。

謝智謀開始推動國際青年志工服務,帶學生去尼泊爾蓋學校,去坦尚尼亞蓋廁所等。謝智謀表示,藉由服務學習,知道什麼是富足和貧窮,「讓孩子出去走走,看清楚自己是誰」,學著珍惜自己擁有的;之後有些學生走路環島募集舊鞋,有些幫尼泊爾辦賑災音樂會,有些去幫偏鄉改進農產品產銷等,但之前如果沒有這些生命經驗,學生就不懂得「看見」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環境比以前優渥,卻也為被保護得太好而飽受批評,謝智謀也提出4點提醒給父母或老師:

●希望父母親或老師,不要用框架看孩子或學生,老師不要只注意成績、父母不要只注意孩子是否唸書,要用多元角度來看待孩子,找到孩子的優點。

●同時要找一個平台,能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陪他走一段路」,謝智謀表示,這段路包括父母陪著孩子上學,讓親子能有對話時間,也包括陪孩子面對生命的困境,「多些引導,少些指導,不要否認,而要接納」,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一味把自己想教的教給孩子。

●最後則是要「放手」,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在跌不死的範圍,讓他飛吧」。10512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