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推創新自造教育 教育部斥資1.6億

2016/8/28 09:41(8/28 12:4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創客風潮來了專題之五十八(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28日電)近年全球盛行自造者運動,教育部自2015年起推動創新自造教育計畫,今年斥資逾1.6億元分別在高教端、高中職、國中小、師資培育與終身教育等不同階段推動自造者教育。

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強調DIY自製、創意、共享,從歐美開始席捲全球,這一股「maker」風潮在台灣引起許多青年世代投入數位製造、Fab Lab、Maker Space的創建與推動。

對此,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maker是一種很好的激盪與面對問題的學習心態,教育部近年推動的創新自造教育計畫,目地就是將maker與「多元學習」的教育理念結合,鼓勵學生透過「學習、分享、動手做」啟發興趣,進而培養解決問題與團體思考的能力。

教育部資料顯示,教育部在全台分別設立大學、高中職、師資培育、社會教育等四個類型共27個maker基地,並挹注各級學校經費,設立maker實驗室。

教育部105年度總計投入預算1億6201萬元推動創新自造教育計畫。其中,大學端總預算為5000萬元、高中職2300萬元、國中小6600萬元;師資培育1558萬元。

教育部並選定國立台灣科教育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工藝博物館、海洋科技博物館等4個社教館所,針對學生與一般民眾辦理Maker精神推廣課程、活動、競賽、工作坊、展覽與講座等,補助共計743.7萬元。

教育部去年開始陸續擇定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等4校,作為大學階段推動創新自造教育的北、中、南推動基地,並為推展各級學校自造教育及串連民間、企業自造資源的總窗口。

在高中職部分,教育部目前已設定13所公立高中職為創新自造計畫北、中、南、東高中職推動基地,並將持續遴選學校增設fablab,及規劃為全區、北中南、高屏區及東區共計6部的Fab Truck巡迴全國497所高中,辦理師生3D列印研習及體驗等活動。

陳良基分析,小學階段的maker教育著重讓培養學童對「動手做」產生興趣;國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基礎,能以科學方式將東西做出來。而大學階段則著重目的性傳達,如做出創業產品以解決某些問題。因此,大學端較接近真實商品產製。

他也提到,技職院校教育重心就是技術培訓,因此在相關maker space設置上便配合技職院校專題實作,透過如「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等方式,希望跟產業有所連結。在技職端推maker教育會希望學生製造出來的成果具備「產品」的成熟度,有機會甚至能創新創業。

陳良基認為,maker實際上結合各種工藝,如包含木工、鐵工、焊接技術外還包含撰寫程式的技能等,「所以我常比喻它(maker lab)就像一個『體育中心』一樣,我們現在做的是營造一個體育中心,讓喜歡運動的人進來做喜歡的運動。」

他說,教育部在推動技職體系的maker教育也是以這樣的形態,各校不同科系發揮個別專長,學生發現哪些技能需要整合、哪些需要加強來建置對應的maker space,學生便可透過跨校選修的方式取得各校不同maker space的資源。

但陳良基也坦言,台灣推動maker教育較大的瓶頸在於「升學」。

他說,歐美教育鼓勵學生動手做,引導學生興趣與maker精神相輔相成,但台灣「強調分數」的升學體制下,缺乏興趣引導,且台灣的國高中生仍有升學考量,「maker」、「自造」並非升學上的「必須」。

陳良基表示,推動maker教育是希望讓學生「動手做、好好玩」,但在「玩的學習」過程碰上升學考試就變了味道。教育部除了透過新課綱引導學生適性學習、摸索興趣外,也在師資培育融合maker教育,讓老師能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1050828

※你可能還想看:
兩岸創客文化大不同 教育部:台灣優勢是開放
培育新世代創客 行政院出招
更多專題新聞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向下紮根 陸幼兒園到大學創新教育正熱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