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綠豆裝飾家庭樹 助智障者懂生死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1日電)中高齡智障者生活多依賴他人,若親友離世常有大衝擊,曾有人因母親過世拒進食。民間團體推動教育課程,種綠豆、裝飾家庭樹,陪智障者了解生老病死。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長年服務智障者,根據統計,台灣智能障礙者22%為45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士,因存活時間延長,以往智障者早於父母離世的情況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在人生晚期經歷親友與重要他人病弱或離世的失落經驗。
第一社福研發組主任劉佳琪表示,智力缺損者(智商70分以下,成年後最高僅達國小6年級認知程度)生活經常依賴他人,加上社交範圍限縮,熟識者不多,與生活圈重要人士、親屬連結依附度相對高,一旦面臨分離就會產生很大衝擊。
她說,在基金會的服務經驗中,曾有一名50餘歲的腦性麻痺智障者,從小到大都跟媽媽相依為命,三餐有母親作伴。有天媽媽不舒服,智障者想打電話叫救護車,卻因為對方聽不懂,媽媽最後死在家裡。
後來救護人員到家裡帶走媽媽時,智障者也以為媽媽只是去看醫生,完全不清楚媽媽早已離世,每天都等著媽媽回家一起吃飯,卻苦等不著,沒看到媽媽就拒絕進食,直到社工每天帶著便當陪吃飯,才逐漸打開心房。
不過,劉佳琪說,智障者對很多事情雖然似懂非懂,但可以被教育,他們設計連續8週的生死教育課程,從種綠豆開始,讓智障者了解什麼是「生」,隨著綠豆發芽、抽高、枯萎,了解「老」、「病」、「死」,也慢慢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狀態。
她說,有課程是讓智障者們裝飾家庭生命樹,用綠色小卡寫親人的名字掛在樹上,如果已經離世,則改為金色,讓他們了解人離開這個世界,且也製作卡片傾訴對離去親人的愛和想念,也會和他們討論未來的葬禮要用什麼方式、要在儀式上放什麼音樂等。
參與課程的53歲重度智障者阿瑛(化名),近年接二連三遭遇父母與兄長離世,出現寡言與低落情緒,阿瑛透過家庭樹、寫給過世親人的信抒發思念與焦慮,說出自己生活的願望,言談中經常提到未來的期待,已將生活重心從對親人離世的不捨轉化為對自己生活前進的動力,整個人明顯開朗許多。
另一名61歲中度智障的宏明(化名),非常擔心相依為命的90歲母親離開,出現焦躁、過度依附行為,透過這系列團體活動,透過道謝道愛卡與媽媽有更多感性互動,參訪陵園與禮儀公司時認識各項殯葬禮儀,甚至已經用貼紙貼出自己未來想要的葬禮畫面、註明音樂與花朵等,展露被理解支持的笑容。10507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