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信札 記錄潤筆費趣聞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日電)清代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一生臨寫董字甚豐,更遍搜董氏真跡,在「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中,展出董其昌信札,可稱為「董其昌的稿費」,鮮活記錄關於董其昌潤筆的趣事。
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17歲的董其昌參加松江府會考,因松江知府衷貞吉認為董寫字太差,只得第二名。從此他發奮臨池,從學於陸樹聲、莫如忠等老師。
董其昌在翰林院的幾位館師,包括韓世能收藏極為豐富,有大家熟悉的蘇軾「寒食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懷素「自敘帖」等,使得董其昌可常欣賞與臨摹名蹟,再加上努力地學習與創作,最終成為影響書壇的重量級人物。
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一生臨寫董字甚豐,更遍搜董氏真跡,董其昌是晚明書畫界的核心人物,在創作、收藏、理論方面都是當世翹楚,並且影響後代極深。
「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中,展出一件董其昌信札,品名可稱為「董其昌的稿費」,鮮活記錄了一樁關於董其昌「潤筆」的趣事。
晚明文人日常生活多姿多彩,官員在繁忙的公務之暇,還要面對許多書畫文字應酬,而這樣的場景在信札中常有所記載描繪。為人創作詩文書畫,拿取潤筆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礙於朋友間的情誼,往往不便明說。
信札開頭提到,收信人曾拜訪董其昌,卻陰錯陽差被門房阻擋,董其昌得知後,急忙追出卻已不可得,於是修書一封,致表歉意。這封信的亮點在於,先前收信人寄去稿件,請董其昌寫序,董其昌說作序乃舉手之勞,講稿費就傷感情,等到文章寫成,如果覺得還可用的話,只要拿文徵明的畫當作潤筆費即可。
做為吳門書畫領袖的文徵明,在當時藝術市場享有極高的地位,因此贗品無數,真蹟難得,換做是現在的時空,就是拿張大千、齊白石的真蹟來當潤筆,相當有趣。
「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即日起至8月25日在創時講堂(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展出。10507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