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瀨戶內藝術祭創百億商機 目的不是觀光

2016/4/30 10:52(4/30 14: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專題3(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30日電)日本香川縣政府舉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粗估每屆活動帶來的觀光人潮,可創造上百億日元的經濟效應。但香川縣官員受訪時,第一句話就說,舉辦藝術祭「不是為了促進觀光」。

日本香川縣境內的瀨戶內海,是日本本州與四國中間的內海,香川縣政府2010年起,每3年一次在瀨戶內海上的小豆島、直島等12個島嶼,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邀請各國藝術家到當地,改建無人使用的老舊房舍作為展場,或配合景觀、農產品等當地風貌進行創作。

根據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行委員會2013年的會後報告,為籌辦第二屆藝術祭,香川縣政府和轄下相關政府單位在3年內共支出日幣約4.3億元(約新台幣1.3億元),加上其他補助和民間贊助等,共花費約10億日元;帶來的觀光人潮,估計為旅館、飲食、美術館等相關產業,創造132億日元的經濟效益。

但香川縣文化藝術局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推進課主任竹田謙介受訪時,第一句話就說,「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不是為了促進觀光」。

竹田謙介表示,瀨戶內海上的各個小島,近年來因為交通不便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有著嚴重的人口外移和老化問題。舉辦藝術祭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讓現代藝術作為活化當地發展的工具,進而解決人口外移問題。

竹田謙介說,政府要活化地方發展,如果用稅金蓋道路、做建設,只有一時的效果;發展藝術活動卻有長期的影響。

2004年,香川縣政府的年輕官員提議用藝術祭的形式活化地方發展,經過6年的籌備,才終於在2010年辦成第一屆藝術祭活動。

香川縣政府邀請藝術大師北川富朗出任藝術祭總監,北川富朗認為,傳統的藝術只是在美術館中把作品放著讓人欣賞,現代藝術則可讓人交流,在製作和參觀藝術品的過程中,讓藝術家、當地居民、志工和遊客,彼此間產生互動。

北川富朗也要求,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必須儘量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與鄉土元素結合,讓外來遊客能與這塊土地產生共鳴。

例如連續3屆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王文志,運用小豆島生產的竹子,配合當地梯田景觀,搭建地景建築「橄欖之夢」;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收集島民廢棄的門窗,在已無人使用的集會所,搭建一條時光隧道「遙遠記憶」。

竹田謙介說,一開始藝術祭這個構想並不被看好,島民懷疑「把奇怪的東西放進田裡,真的會有人來嗎?」縣府內部其他單位和市議會也有反對意見。

不過,香川縣政府統計,2010年第一屆藝術祭就吸引了約93萬人參觀,2013年的第二屆增加到107萬人,預估今年的第三屆活動,參觀人數還會再增加。

現年50多歲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推進課副課長今瀧哲之,正是當年提議的舉辦藝術祭的官員。他笑說,第一屆原本估計有50萬人參觀就不錯了,當時根本沒料到會這麼順利,「這是奇蹟」。

竹田謙介指出,因為藝術祭的效果,開始有年輕人想歸鄉發展,男木島上停辦多年的男木國小及國中,2014年再度招生;也有參展的藝術家愛上當地環境,進而移住到島上。

竹田謙介說,雖然因為就學、就業機會較少等因素,舉辦藝術祭6年來,瀨戶內海各小島人口仍未止跌回升,但人口減少的速度已變慢了;未來的理想,是透過藝術祭,能夠讓島上居民增加。10504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當街貓成為藝術品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