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危機與轉機2 / 連錦漳:國產化政策讓風場成本漲太多是不公平說法
離岸風電是奠定淨零基礎的能源政策,也是提升台廠實力的產業政策,經濟部初期祭出保證收購機制吸引外資來台設風場,如今躉購費率退場、成本劇增,開發商與購電企業CPPA談判陷入膠著,看似顛簸的前景,是台灣離岸風電新危機,亦或是產業「轉大人」的過渡期?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3日電)俄烏戰爭意外點燃通膨效應,風場建置成本應聲大漲,台灣又因背負國產化政策,遭外界批評是全球最貴風場,25日將正式接任經濟部次長的產發署長連錦漳接受專訪表示,成本攀高是全球性問題,全推給國產化政策是不公平說法,但他也呼籲台廠賺取合理利潤就好,若想漫天喊價,政府必定介入。
台灣離岸風電歷經示範、潛力場址階段練兵,如今正式走入區塊開發階段,連錦漳指出,以前是硬邦邦100%國產化,區塊開發3-1期只要6成國產化,3-2期進一步改為開發商全自選方式,其實已逐步朝彈性發展。
以區塊開發3-1風場成本來看,一座風場投資包含融資、設備和海事工程,後者占約5成,其中,不含海事工程項目的國產化設備零組件成本,則約10%到15%。
近年因全球通膨效應,原材料及能源價格、運費高漲,離岸風電關鍵零件成本急劇增加,漲幅20%至40%不等;其中,風力機零件漲幅居首,其次是電纜、水下基礎。
「但現在他們說是因為國產化讓成本漲太高?我覺得這樣不太公平,因為這其實是全球性問題」。反而,因應供應鏈失衡,國產化可緩解全球追價搶貨搶船所增加成本。
他不諱言,「國產化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是零組件就地供應速度快,且設備零件是放在廠商的倉庫,否則進口的話,開發商要另外找地置放,還要派人看著,都是成本;也因此,「國產稍微價格高一點合理,因為有一定便利性」。
「我也常跟開發商、系統商說,不能拿中國大陸價格來比」,大陸市場不健康,應與鄰國或歐洲比較才有意義。
規格交期決定價格 產發署籲廠商「賺合理利潤就好」
不過連錦漳坦言,根據先前了解情況,部分供應鏈報價確實高出3、4成,但在實際深入產業了解後,這個價差源自於國內業者在產品初始設計與履約條件不明確時的初始報價,甚至有些開發商是以第二階段的價格來比較3-1期新型大型化的產品。
他比喻,就像採購一個杯子,一開始只說要500ml,廠商一定會先用過去經驗報價,又或許怕賠錢,所以會保守高估費用,等到規格確立,包含杯子容量、保溫程度、材質等細部設計,會再重新報價,並根據保固期長短而有不同結果。
此外,連錦漳指出,交貨期長短也會影響報價,做一個杯子可能要30天,但要求15天做出來,「就像急診和掛號,掛號費就不一樣」。
連錦漳也一再和供應鏈強調,國產化政策不會突然止住,「但一定是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推動」,言下之意是「賺合理利潤就好」,若價格訂太高、偏離國際行情到一定程度,政府就會介入處理。
「我們心中會訂一條線」,連錦漳說,若價格超出一定範圍,或者發現廠商在說大話,其實並不具產製能力,就會開放進口。談及業界屢屢抱怨某些寡占的國產化項目報價驚人,他則說「我會盯他」,確保是健康的國產化。
經密集溝通了解,多數廠商都已重新報價,成本已趨近合理範圍。
國產化是「運維」墊腳石 最大目標確保能源安全
按政府規畫,2030年離岸風電累計設置量將突破13.1GW,並會持續擴大朝領海之外的「大水深」區域發展,目標在2050年達成40GW到55GW年設置規模。
連錦漳表示,未來一座風場發電量相當於現在一部火力機組,萬一機組壞掉,連一個零組件都需從國外進口,「拖3個月、半年怎麼辦?」但若可從國內供應、馬上替換,風機便可迅速重新運作,攸關能源安全,凸顯國內需具備一定運維量能,「但『運維』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要透過『製造』練兵」。
無論如何,國產化終有退場的一天,連錦漳不諱言,這是漸進過程,「孤行獨市的項目會慢慢放掉」,最終保留下來的,一定是具備技術能量、有競爭力的項目;廠商也要學習成長,例如參與風機系統商機艙供應鏈,未來產品銷往東南亞、韓國,「這種生意比較長久,不可能只靠我們」。(編輯:潘羿菁)11306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