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經濟脅迫牌 分析:對台表達政治不滿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20日電)中國對台發動貿易壁壘調查,調查起訖時間相關總統大選日期。分析指出,經貿脅迫目的在表達政治不滿,試圖達成干擾效果;經濟脅迫是對台戰略一部分,這股施壓力量不會消失。
中國商務部在4月12日宣布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涉及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調查應在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可延長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前一天;日前其再宣布,調查涉及產品從立案時2455項調整為2509項。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中國對台發動貿易壁壘調查,調查背景其實已存在20多年,現在才提出中國產業受到損害,從經濟學來說實在「不合理」,若真有衝擊也早該調適過來了,所以實在很難避免以商圍政的聯想。
她認為,從貿易壁壘調查到反傾銷立案調查,或是先喊停某些台灣產品進口大陸又再開放,這些作為若以經濟脅迫去界定,目的都在表達政治不滿,試圖達成一些其所想要的干擾效果,影響台灣輿情走向。
顏慧欣指出,中國內部經濟欠佳,透過民族主義情緒施壓台灣釋放內部壓力,也是其想要的結果;台灣、中國都在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國際氛圍對於台灣非常有利,中國對台發動貿易壁壘調查也可達到其所想要的干擾目的。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對中央社分析,經貿施壓是中國對台整體戰略一部分,對於台灣總統大選的觀察和走向,推估對岸也和台灣選民一樣,看到的是動態、流動的民意,選舉期間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構成選情影響,如何打經貿脅迫這張牌,「我想北京作法會很謹慎」。
張弘遠強調,中國對台經貿施壓可視作其對台戰略一個輔助性質手段,因為經濟脅迫會傷害台灣經濟,也會傷到中國自己,這種「傷人又傷己」手法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持續對台經貿施壓也恐有適得其反效果,反而激化台灣人對於中國不滿的情緒。
「對台施壓將有更多表現在軍事、外交上」,張弘遠說,對台施壓為整體戰略,相較於經貿施壓,軍事、外交等方面將讓台灣感到更多承壓,包括台海軍演次數增加、爭取邦交國轉與中國建交等,這些也有中國作態給美國看的成分。(編輯:唐佩君)11208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