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剪刀差擴大 劉憶如憂通膨壓力未真正轉嫁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3日電)供應鏈瓶頸、塞港等問題未解,通貨膨脹愈演愈烈,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表示,看到世界各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遠高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憂心明年通膨不容小覷。
北威今天舉行「通膨及升息的影響-誰受惠?誰受傷?」論壇,討論當前最熱的通膨議題。
劉憶如表示,世界各國近幾個月紛紛創下兩位數的PPI上漲率,漲幅遠遠超過CPI,這兩者之間大幅的「剪刀差」,顯示供給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事實上還未真正轉嫁給消費者,可能因先前主要國家央行多主張通膨是「暫時的」,業者憂心太早漲價不利於維持市占率,便咬牙苦撐。
不過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11月30日改口,首度表明不該再繼續以「暫時性」來形容通膨。劉憶如認為,如果通膨不是短暫性的問題,而且許多廠商還未真正轉嫁成本壓力,這也意味,明年通膨的來臨不容小覷。
台灣今年以來CPI年增率持續上攀,11月更來到2.84%、創下近9年新高。劉憶如表示,台灣現在感覺買咖啡、便當比較貴,但其實跟歐美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問題是,明年我們會跟美國一樣嗎?」
觀察主要國家1970年至2020年的通膨率變化,劉憶如指出,從趨勢線圖可以發現,走勢基本上「一起高一起低」,顯示通膨是全球化現象,這也是為何各界都在關心美國通膨情勢與政策。
雖然台灣CPI屢次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和歐美還是有段差距,劉憶如解釋,台灣比較擔憂輸入性通膨,但考量進口結構、新台幣強勢格局,可有效緩解部分通膨壓力。
劉憶如指出,觀察台灣進口結構,進口占比前5名依序是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德國,中國、日本11月CPI上漲率分別為2.3%、0.1%,相對緩和,美國較高達6.8%,韓國跟德國則是3.7%、2.8%。
劉憶如表示,當台灣的主要進口國家沒有嚴重通膨,輸入性通膨就不會太嚴重,而台幣走勢強勁,被稱為「最強貨幣」,也抵消輸入性通膨的壓力;不過劉憶如提醒,明年新台幣匯價不會再像今年這麼強,後續的物價情勢值得留意。
除了物價,民眾也相當關注房價上漲的議題。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直言,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幾乎席捲全球,包含台灣,在資金環境對於房市、股市有利的情況下,目前看不出可以軟著陸的跡象。
朱雲鵬指出,正常通膨是2%、正常實質利率是2%,也就是說,正常的名目利率水準應該兩者相加為4%,只要名目利率不漲到4%以上,那麼資金派對就會延續,貧富差距也將持續擴大。
朱雲鵬也抨擊近期房市政策,直指關鍵不在於內政部祭出的禁止預售屋換約轉售等措施,「問題不在內政部,在利率!」
央行升息除了可以抑制通膨,也被認為可以抑制房地產,不過劉憶如演講時提到,全球央行最大噩夢是停滯性通膨,造成通膨的問題在於供應鏈瓶頸,這不是升息可以解決的事情;如果主要國家央行升息幅度大又快,沒解決通膨,卻導致不景氣,就可能發生停滯性通膨,因此各國央行必須在通膨與景氣衰退之間謹慎拿捏。(編輯:楊凱翔)11012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