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疫情帶來四大轉變 工研院擘劃2030產業藍圖

2020/7/6 11:17(7/6 12: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6日電)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也改寫人類生活型態,工研院認為,2030產業技術策略與藍圖應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與「智慧化共通技術」的研發方向,與產業共創新局。

工研院今天舉辦「韌性台灣後疫產業發展論壇」,前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感性地說,他告訴英國國會,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在於solidarity(團結);他也指出,沒有國家能夠單獨打贏疫情的戰爭,大家應一起努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致詞時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過後,政治、經濟、社會、科技都面臨轉變;政治上,全球反中情緒可能是天安門事件以來最高漲,各界開始認為,關鍵產業鏈、材料供給必須分散風險,全球化經濟模式也必須重新檢討,在風險與成本間取得新的平衡,這是第一個大局勢變化。

劉文雄接著指出,經濟上,「1.5公尺經濟」是無人經濟的雛形,整個商業模式會改變,無人經濟發展更快速;社會上,武漢肺炎肆虐其實是人類不尊重大自然的結果,未來應尋求與大自然共存,更注重綠色能源、循環經濟等產業。

科技上,劉文雄認為,在ICT發展基礎上,產業界在疫情過後,體認到科研發展要以人為本,不管是健康醫療照護等,都是以人為本科技領域,必須要重視。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疫情危機後,將加速台灣產業轉變,並帶來挑戰,包括製造業將加速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並開始建立分散式供貨(Distributed supply chain)生產模式;企業「無接觸經濟」商業模式比例大增,將導入遠端作業、無人化、虛實整合等方案;以及「以人為本」的快速篩檢、遠距醫療、在宅醫護等服務將加速實現,開創醫療物聯網(IoMT)商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進一步指出,後疫情時代,預期無人化、彈性製造、多元供應成主軸,台灣產業的發展機會將是製造台灣、健康家園、數位全球。

蘇孟宗認為,2020年有幾個短期較夯商機,1.5公尺社交距離的「零接觸經濟」,以及在地製造的「零國界製造」;由於疫情將對未來十年全球產業鏈帶來影響,建議產業更應增加數位技術投資,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產業與經濟的關鍵夥伴,並迎接零距離創新、零負擔健康、零污染生態等商機。(編輯:黃國倫)10907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