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端壽險業盈餘平穩機制 發布保險法解釋令
2019/6/25 20:12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5日電)為了健全壽險業財務結構穩定性,金管會訂定保險法第145條之1第2項規定解釋令,壽險業今年起,長年期債券賣掉所賺盈餘,應按剩餘年限分年認列,形同盈餘的平穩機制,不會影響財報。
金管會表示,為了健全台灣壽險業財務結構的穩健性,並增強壽險業清償能力,壽險業應自今年1月1日起,就3類未到期債務工具除列損益依名目稅率20%的稅後金額提列特別盈餘公積,應按剩餘到期期間,逐年攤銷釋出為可供分配盈餘。
金管會官員說明,解釋令指的是長年期債券,包含會計評價方式為非按公允價值衡量的金融資產;會計評價方式為按公允價值衡量,且其變動列入其他綜合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會計評價方式為按公允價值衡量且其變動列入損益,並適用覆蓋法的金融資產。
官員表示,除了剩餘到期年限無法確定者,得以10年攤銷認列外,否則依除列標的剩餘到期期間,逐年攤銷釋出為可供分配盈餘;攤銷年期的剩餘到期期間計算方式,未滿1年部分以1年計。
金管會官員解釋,過去擔心壽險業把長年期債券賣掉後,變成一次性獲利,全都滾到當年的可分配盈餘,這次解釋令的用意,便是考量保險業資產配置特性,希望把獲利逐步釋出;今年的盈餘分派是認列在明年,因此今年處分的債券就適用新制。(編輯:林淑媛)10806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