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社群媒體當道 傳統記者何去何從

2017/4/30 11:28(4/30 11:3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蔡怡杼台北30日電)社群媒體引領話題的影響力已凌駕傳統媒體之上,網友動輒以「智商只有30、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話嘲諷記者,加上面對機器人寫手的宣戰,傳統記者該何去何從?

記者以往是為市井小民打抱不平、正義的象徵,從國外的普立茲新聞獎、國際新聞自由獎等,及國內的卓越新聞獎等受人尊重的獎項,都彰顯記者的責任重大,通過尋求事實,公平及全面地敘述事件和議題,推進正義及民主,如「水門案」醜聞就是由記者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揭發。

對記者來說,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比報,除了看自己的報導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競爭對手寫了什麼,自己有沒有漏了什麼,之後開始一天的採訪行程,若沒有行程,就要開始絞盡腦汁開發議題,想想哪裡有新聞可以挖,同時期待著自己跑出的獨家會讓其他同業跟進。

然而,現在媒體競爭激烈,記者不僅面臨辛苦跑出的獨家只有1小時壽命,甚至更短的嚴苛挑戰外,臉書、PTT等社群網站也主宰了新聞通路,政治人物、演藝明星,甚至公司行號等,都透過官方帳號直接發布訊息,記者被迫時時追蹤、關注,更不用說突發事件發生時,還可能要透過社群網站目擊者上傳的照片、影像或文字,取得新聞資訊。

加上資訊爆炸,媒體收益銳減,為廣告效益,媒體業者只能不斷以民眾愛看的八卦內容,衝高點閱率、收視率等,卻引來PTT上的鄉民們會在爆料的熱門議題後寫上「記者快來抄」這句帶有諷刺意味的話,同時,記者也遭不少網友譏為「妓者」、「社會亂源」、「製造業」、「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凸顯了記者社會地位的低落。

就像這次建中學生冒名頂替受訪案,網友在PTT上嘲諷記者「智商只有30」,罵記者是自以為有份量的「廢物」,甚至說被騙記者的玻璃心碎滿地,還說「記者可以做假新聞,但學生不能幽默一下?」

除了外在環境的不友善外,記者處在工作時間長、稿量多、壓力大、生活時間不固定,與親朋好友聯絡減少,尤其,產業激烈競爭,當長時間投入後所獲得的薪資不如預期時,讓不少記者選擇轉行,1111人力銀行曾調查顯示,超過8成記者有轉職念頭,約4成是不快樂的。

與其他行業相比,新聞天生帶有時效性,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拼的就是速度,尤其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讓競爭變得更加殘酷。2006年3月起,信息供應商湯姆森金融公司開始運用電腦程式來替代財經記者,自動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更有調查點名記者是未來最可能消失的工作榜首。

好消息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在具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大量使用下,白領的工作機會可能減少,未來參與工作的人數恐減少,但可以提供客製化、個人化服務的職務比較不會被取代。

104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強調,記者職位不會消失,只是職務內容會有所調整。

張雅惠表示,機器人能處理的新聞,仍著重在單調、重複性高、需要高準確度且講求速度的新聞上,例如財經線的企業財報、重大訊息,但更多關於企業、產業內部訊息的深度報導,需要記者在平日好好經營人脈。

她說, 機器人撰稿系統的使用,或許可能讓記者從現有的制式資訊、社群頻道中解放,讓記者未來更有機會可以好好經營人脈,挖掘新聞、第一線採訪、求證,重返深度報導的發展方向;另外,評論、帶有觀點的報導,也無法仰賴機器人。10604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無人車科技崛起 小黃司機恐消失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