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防疫應跨界研議 關懷生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1日電)台大公衛教授金傳春表示,今年禽流感是台灣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起初未廣邀專家共議,尾聲仍應完成研究與因應模式建置。她與荷蘭專家都堅信人道撲殺防疫,更是生命關懷。
農委會11日全天舉辦「2015年家禽流行性感冒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直到晚上結束。
台灣今年初爆發的禽流感疫情,一次發生4型病毒,除舊型的H5N2,新型H5N2、H5N3、H5N8等3型是首次發生的6個鹼基的高病原性禽流感;目前農委會認為H5病毒來自韓國,另有國際學者分析台灣野鳥病毒傾向認為與日本較接近。
其次,新型H5N2是否來自候鳥或是在地舊型H5N2變異,官方與專家看法也不同。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蔡向榮會後受訪表示,都可以再研究,包含對於鵝的致病及致死率高,對鴨與雞表現不同,都可以再研究;目前除已公布野鳥及鵝身上所驗出的病毒基因序列,雞與鴨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出來後也會公布。
農業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楊平政則認為,鴨種、年齡、病毒量,都會影響病毒的表現。
金傳春指出,2003年台灣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時,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隨即邀集流行病學、病毒等所有相關專家,與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視訊會議,且每天開會持續研議,所以可以推出快篩等方式因應。
她強調,疫情發生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所有人要同心協力,當1月初確認禽流感爆發時,就該邀集流行病學專家、獸醫、畜牧界、野鳥領域等跨領域專家共議對策,並搜集病毒等資料;如今雖已是疫情尾聲,相關病毒搜集不齊,但是很多試驗及專業研議還是要做,並要培養歷經3到5次疫情實戰經驗的新世代流行病學專家。
不只動物保護界,金傳春說,防疫是國際責任,撲殺作業是防疫工作及有關生命關懷更高層次的事,也不能等疫情轉為禽傳人時再來研究與研議對策,未來動物與人之間的流行病疫情研究應合作交流。
荷蘭2003年因應H7N7疫情,撲殺3000多萬隻家禽,當初1600位撲殺作業人員半數出現抗體,並有獸醫師感染死亡,當時指揮作業的專家Harm Kiezebrink今天在會議上說,二氧化碳、水性泡沫及含氮98%泡沫都可以撲殺家禽,但後者可減少作業人員接觸病毒,讓會憋氣的鴨及鵝更快斷氣。
由於今年疫情爆發,大量撲殺當下,動保團體拍攝到雲林因人手及訓練不足,有未致死送化製的不人道與不符合防疫標準的缺憾發生,並引發國際組織關心,去函政府。會中含氮98%泡沫新撲殺方式,引起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關注,詢問作業方式,但尚未決議採用。
會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說,HarmKiezebrink的資料顯示,含氮98%泡沫可讓家禽在40到81秒間沒有動靜,15到30秒會先昏迷。
朱增宏轉述,Harm Kiezebrink的父親是獸醫,1997年在香港及印尼處理禽流感疫情感染身亡,他深信人道撲殺「是一個生命的問題」,與金傳春一樣強調生命關懷。
至於保育類野鳥驗出禽流感病毒,是否要安樂死?荷蘭禽流感專家史提格曼(Jan Arend Stegeman)說,沒遇過像台灣安樂死保育類野鳥情況,基本上建議隔離、檢驗及恢復健康做法,他表示,在荷蘭是禁止打獵、干擾候鳥。10403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